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端午日宫宴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端午日宫宴二首 其二
香萱夹和宜男草,高下山栀安石榴。 一样薰风分五色,蜀葵林畔按凉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泂(1094年-1176年),字召叟,一字浩然,号东波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堂弟,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泂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苏轼、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香萱和宜男草,山栀与安石榴同在高处。在这和风中,五色分布均匀,犹如凉州的蜀葵在林畔摇曳生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香萱:指萱草,即忘忧草,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用来形容宫宴中的菜肴香气扑鼻。 2. 和:混合,这里指与其它食物混合烹制。 3. 宜男草:一种草本植物,传说妇人佩戴可以生男孩,因此得名。这里可能指的是用宜男草烹饪的菜肴。 4. 高下:高低错落的意思,这里形容山栀和安石榴植株的高低不同。 5. 山栀:栀子花的别称,花呈黄色,具有清香。 6. 安石榴:即石榴,果实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7. 五色:古代五行观念中,青、赤、黄、白、黑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里可能是指宫宴中有五种颜色的食物。 8. 蜀葵:一种草本植物,夏季开花,花色多样。 9. 按凉州:指演奏凉州曲,凉州是唐代音乐的一种曲调。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宫廷宴会的景象。诗人以香萱、宜男草、山栀、安石榴、五色薰风和蜀葵花等植物为主题,展现了宴会环境的富丽堂皇和热闹气氛。诗中用“香萱”来比喻官员们的才华横溢,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而“宜男草”则象征皇后家族的繁荣昌盛。此外,“高下山栀”寓意着皇帝的威严与地位,而安石榴则代表了吉祥与美满。在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描绘“五色薰风”和“蜀葵林畔”的场景,传达了宫廷宴会的欢快氛围和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整首诗色彩斑斓,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端午日宫宴二首 其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为公元1245年。当时诗人苏泂正处于他人生的低潮期,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得到实现,被朝廷贬谪到地方任职。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下,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生活和风俗习惯,通过观察和体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时期,宋朝社会已经步入了衰落阶段,内忧外患不断,政权岌岌可危。然而,宫廷内部的享乐之风仍然盛行,皇族们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宴会,以示庆祝。这种奢靡的社会风气让苏泂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深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总的来说,《端午日宫宴二首 其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宋代末年的一个复杂社会环境,诗人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风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