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试着优雅地翻译一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能够敏捷而热情地向学,乐于向他人请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学习永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论语》
我曾说读书有三要:心到、眼到、口到。心若不在书中,眼睛就不能看仔细;心、眼若不专一,就只是随意朗读,绝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要之中,心到最为重要。心既然已到,眼、口还会不到吗?
对于读书之人来说,首要的是有志气,其次是有所见地,最后是要有恒心。有了志气就不会甘居下游;有了见地就会明白学问是无尽的,不敢以一点心得为满足,就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都因缺乏见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乐于向他人请教。敏,聪明。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是一种智慧。
3.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育别人从不感到疲倦。
5. 读书有三到:用心地阅读,用眼睛去观察,用嘴巴去朗读。
6. 心到、眼到、口到:三种读书的方法,即用心去理解,用眼去观察,用口去朗读。
7.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8. 第一要有志: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
9. 第二要有识:其次要有丰富的学识。
10. 第三要有恒: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去完善
赏析
《古人谈读书》这首诗通过引用《论语》中孔子对于求知的看法和态度,结合诗人自己的心得,提出了读书的三种重要品质:有志向、有见识和有恒心。这首诗阐明了读书应保持谦逊的态度,致力于精益求精的学习和研究,力求获得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强调了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勤学不倦,认识到知识的无穷尽性,不因短暂的成就而满足,要有持续不懈的精神,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诗歌深入浅出地传达了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决心,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求学之路上的种种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