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五

标题包含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五
传姻联世美,振玉擅家声。 南楚聊均逸,东臯亦劝耕。 察廉无遁物,刺举有能名。 宣室今前席,宁庸羡贾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传承婚姻联系世界的美好,发扬家族的优秀传统。在南楚之地追求悠闲的生活,在东边的田野里也能勉励耕种。观察清廉之人无所遗漏,洞察善于建议和举报的人们的名声。皇宫里的宣室今日已摆下筵席,不需要羡慕贾生的才能和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传姻:指亲族关系世代延续。 2. 联世美:世世代代保持美好的品行。 3. 振玉:即“振振玉振”,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表示才能卓越。 4. 擅家声:在家族中独享美誉。 5. 南楚:南方地区。这里指湖南一带。 6. 聊:姑且。 7. 均逸:平衡劳逸。 8. 东臯:东方的田圃。 9. 劝耕:鼓励农耕。 10. 察廉:考察廉洁。 11. 无遁物:没有可以隐瞒的事物。 12. 刺举: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进行揭发。 13. 有能名:有一定的名声。 14. 宣室:汉宫殿名。 15. 前席:在皇帝面前就座。 16. 宁庸:难道平庸地。 17. 羡贾生:羡慕贾谊的名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赵抃为送别李运使而作。赵抃以“五言诗”的形式表达出对李运使的赞美之情。 首联“传姻联世美,振玉擅家声”,表达了李氏宗族优良的家风,以及李运使在家族中的地位与声望。其中,“传姻”意味着家族之间的联系,“振玉”则象征着他尊贵、显赫的身份。 颔联“南楚聊均逸,东臯亦劝耕”描绘了李运使关心民生,关注农事的情景。他不仅在南方地区体恤百姓疾苦,还在自己的田园间身体力行地进行农耕劳作,展现了他的亲民作风和勤劳品质。 颈联“察廉无遁物,刺举有能名”强调了李运使作为监察官员的能力和公正。他对贪污腐败进行严厉调查,使所有违法行为无处藏身;同时,他在选拔贤才方面也有卓越的才干。 尾联“宣室今前席,宁庸羡贾生”借用西汉汉文帝向贾谊请教问题的典故,表示李运使有朝一日定会受到皇帝的召见,无需羡慕当年的贾谊。这是作者对李运使才华的肯定和赞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五》是北宋诗人赵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2年,即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在赵抃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多地的知州和监察御史等官职,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在这首诗创作时,赵抃已担任杭州知州多年,政绩斐然,声望极高。然而,他并未因此得到升迁,反而因种种原因遭到贬谪。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朋友李运使学士即将进京的期待和对官场不公的不满。 在这一时期,北宋正处于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官僚机构的腐败和管理不善,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赵抃在任期间,努力整顿吏治,减轻民众负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反而招来了许多政敌的攻击。这使得他对当时的官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