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首 其七
与么文彩,甚生标格。
直下承当,迥超言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与么":表示如此,这般的意思。
2. "文彩":指文学才华或作品的美。
3. "甚生":是什么意思,什么样子。
4. "标格":指风度,品格。
5. "直下":直接,立刻。
6. "承当":承担,接受。
7. "迥超":远超过,远远超出。
8. "言默":言语沉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我的注意。诗人以“与么文彩”来形容自己丰富的才情,又以“甚生标格”来强调自己的独特气质。这两句诗通过对自己才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接下来的两句“直下承当,迥超言默”则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主张直面人生,勇于承担一切责任,而非逃避或沉默不语。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令人赞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九首 其七》是宋代禅宗僧侣释玿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的全文如下:“不居一切处,即见一切心。无位真人面,何处不相应?”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禅宗的修行观念和人生观。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此诗收录于《五灯会元》卷四十五,释玿在北宋时期出家为僧,活动于宋哲宗时期(1098年-1100年)至南宋高宗时期(1127年-1162年)之间。因此,可以大致推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哲宗至宋高宗年间。
其次,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玿少年时,家境贫寒,为了生计而进入佛门。后来他游学四方,遍访名师,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最终在禅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释玿以禅宗的思想智慧融入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禅宗哲学的深度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
最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宋哲宗至宋高宗年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北宋与南宋的分治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士人阶层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逐渐蔓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玿以禅宗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试图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救赎之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