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邓洵美
十年衣染帝乡尘,踪迹仍传活计贫。
高掇桂枝曾遂志,假拖蓝绶至终身。
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凄惶似旅人。
今已向公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来,风尘仆仆,奔波于故土京城之间,却仍然生计艰难,日子拮据。当年曾经有志登高,努力摘取桂枝,最终实现梦想;但从未料到,一条蓝色的官带竟然陪伴了自己一生。在富贵之门,却感到寂寞孤独,找不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在湖光山色中,又仿佛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旅人,内心倍感凄凉。如今已经走到了你的墓地旁边,不禁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暗自辛酸。
去完善
释义
1. 帝乡:指都城。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时的京城。
2. 活计:生计,生活所需。
3. 高掇桂枝:这里指的是邓洵美获得了功名。掇,拾取;桂枝,即折桂,寓意得到功名。
4. 假托蓝绶:这里的“蓝绶”指的是官职的象征物,“假托”意味着邓洵美并未真正担任这个职务。
5. 侯门:贵族的宅第,这里可以理解为贵人的住所。
6. 泽国:地势低洼、水域遍布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水乡或沿海地区。
7. 向公坟畔过:经过邓洵美的坟墓。向,接近;公坟,公共墓地。
8. 酸辛:悲痛、心酸。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一首悼念诗,作者李昉通过对邓洵美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已故朋友的怀念之情。首联“十年衣染帝乡尘,踪迹仍传活计贫”,以描绘邓洵美在京城十年的生活,暗示他虽身处繁华之地,却过着贫困的生活。颔联“高掇桂枝曾遂志,假拖蓝绶至终身”,提到邓洵美曾经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了成功,但终究因官场倾轧而落魄潦倒,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颈联“侯门寂寞非知己,泽国凄惶似旅人”,则进一步指出邓洵美在豪门中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他的无奈与悲哀。尾联“今已向公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邓洵美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逝去朋友的哀思。全诗言辞哀婉,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邓洵美》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昉创作的一首悼念故友的诗。这首诗是诗人为了悼念已故的友人邓洵美而作。
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期,各地方势力纷纷自立为王,战乱频繁。李昉在这个时期担任了多个官职,如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等,并在南唐时成为宰相,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贡献。
在诗人的晚年时期,他与邓洵美交情甚好。然而,当时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邓洵美不幸因战乱去世。李昉在得知这一噩耗后,悲痛不已,决定通过写诗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因此,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哀悼之情,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