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承之紫岩长句

标题包含
次韵承之紫岩长句
乱山穷处闻鱼鼓,梵宇潭潭不知暑。 当时麻衣此卜居,自启山林著蓝缕。 飞空楼观惊造化,缥缈云间如帝所。 道人疑是有道者,己不求人人自许。 富儿争致千金多,贫者不辞筋力苦。 若非足指按大地,荒山坐变琉璃宇。 南阳持节奉诏归,夜上峥嵘携幕府。 是时六月火令炽,千骑解鞍人按堵。 登临岂为谢公赏,七子赋诗歌赵武。 长廊月出清风生,古殿无人铃独语。 公留三日看溪涨,白昼鱼虾落飞雨。 我昔千里上太行,身世飘零悲逆旅。 莫投紫岩稍自慰,欲扣僧房无可侣。 有来野饷苜蓿饭,主人对客羞贫窭。 何似元戎从掾吏,落日红旗照洲渚。 椎牛酾酒劳还役,号令三更传部伍。 君能笔力记其事,句法更如山峻阻。 一时豪放岂易得,况有幻怪供诗取。 归来尚可诧朋友,云梦青丘俱不数。 山川虽是风物殊,乐哉信美非吾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过(1072年-1123年),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第三子,与其父苏轼、兄长苏迈合称“三苏”。 苏过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亲苏轼的教诲和熏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群山深处传来鱼鼓之声,古老的寺庙静谧而不知炎热。 那时穿着麻布衣裳在此地居住,亲手开垦山林创建家园。 空中楼阁令人惊叹造化的神奇,云雾之间犹如天帝的居所。 道士看起来似乎是有道之人,他自己不求名利但人们却都赞美他。 富有的人争相送他千金,贫穷的人也不辞辛劳。 如果不是脚趾触摸大地,荒山将会变成琉璃般的世界。 南阳的地方官奉诏回京,夜晚带着幕僚登上高山。 当时正值六月火令,一千名骑手在山上安营扎寨。 他们登高并非为了效仿谢公,而是为了作诗赞美赵武。 月光下的大殿,只有钟声独自回荡。 那位地方官在这里待了三天,看溪水上涨,白天落下飞雨般的鱼虾。 我曾千里迢迢去爬太行山,人生漂泊不定如同一叶孤舟。 我不求在紫岩寺稍作安慰,想去拜访僧房却找不到同伴。 有人送上山野的苜蓿饭,主人对着客人羞涩于自己的贫穷。 哪比得上统帅大军,落日时分红旗映照着江渚。 用牛肉和美酒犒劳士兵,号令三更传遍队伍。 你若能用笔墨记录下这些事,诗句会更加高峻磅礴。 这种豪放的感觉难得一遇,更何况有幻怪之事可供写诗取材。 回到故乡还可以向朋友们炫耀,那些云梦和青丘都不算什么。 尽管山川风物各不相同,快乐的美好景色并不是我的归宿。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依照他人诗歌的韵脚和用韵顺序进行再创作。承之:作者的朋友。紫岩:诗题中的“紫岩”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名字。 2. 乱山穷处:杂乱的山群深处。鱼鼓:佛教法器之一,形状类似鱼,用以敲击。 3. 梵宇:佛寺。潭潭:深邃的样子。 4. 麻衣:泛指平民百姓。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蓝缕:褴褛,指破烂的衣服,形容艰苦创业。 5. 飞空楼观:描述高楼在天空中翱翔的感觉。造化:大自然的创造能力。 6. 缥缈:云雾飘渺的景象。帝所:帝王居住的宫殿。 7. 道人:修道的人,此处可能指的是寺庙的僧人。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 8. 己不求人:自己不向别人要求什么。人自许:人们自动地认可他的行为。 9. 富儿争致千金多,贫者不辞筋力苦:有钱的人争相给更多的钱,贫穷的人即使辛劳也不辞辛劳。 10. 足指按大地:形容建筑物的稳定和坚固。荒山坐变琉璃宇:描绘寺庙建筑的华丽与壮观。 11. 南阳持节奉诏归:南阳地区的官员带着皇帝的命令回来。 12. 峥嵘:形容山峰险峻。幕府:军事指挥机构的办公地点。 13. 火令炽:天气炎热的时期。千骑:指随行的众多侍卫。解鞍:解开马鞍休息。 14. 人按堵: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 15. 登临:登上高处,此处可能是登山观景。谢公:东晋政治家谢安,他以善于欣赏山水景色而著名。 16. 七子赋诗歌赵武:诗人引用战国时期赵国著名人物赵武的故事。 17. 长廊月出清风生:描绘夜晚的长廊在月光下显得宁静美好的景象。 18. 铃独语:风吹动寺庙里的铃铛发出的声音。 19. 紫岩:诗题中的“紫岩”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名字。 20. 太行: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21. 逆旅:指漂泊流离的生活。 22. 元戎:高级将领,这里可能是指军队的主帅。掾吏:古代官府中的小吏。 23. 椎牛酾酒:宰杀牛只,过滤酒水,用于设宴招待客人。 24. 号令三更传部伍:描述军队在三更时分传令集合。 25. 句法:诗句的结构和风格。峻阻:形容山峰陡峭。 26. 一时豪放:形容当时的气氛热闹奔放。 27. 况有幻怪供诗取:在现实中寻找诗歌创作的素材。 28. 云梦青丘:传说中的仙境。 29. 信美:确实美丽。 30. 山川虽是风物殊:虽然不同的山川有着不同的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长诗描绘了苏过与朋友游山玩水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开篇便以乱山、鱼鼓和潭潭的梵宇营造出一个幽静的世界,让人感受到山中的清凉。诗人以此引出自己的感慨,自己曾经在这山中居住,开辟山林,过着艰苦的生活。接下来,诗人用飞空楼观、云间帝所等景象,展现出寺院的恢宏壮观,同时也借道人的形象,暗示了寺院的神秘与崇高。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通过对比富人与贫者对待寺院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认为,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付出,荒山是不会变成琉璃世界的。同时,诗人也描绘了南阳持节奉诏归的场景,展现了皇帝的威严。接着,诗人通过谢公赏、七子赋诗歌赵武等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寺院的敬仰之情。 在描绘寺院的美景之后,诗人又回忆起了自己过去在山中生活的经历。他感叹自己曾经的漂泊不定,无处寄托。而现在虽然有机会游览寺院,却已经没有僧侣可以交流了。这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随后,诗人又以田野中的苜蓿饭和元戎从掾吏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军事生活的热爱。他希望可以用文字记录下这些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豪情壮志。最后,诗人总结了自己的感受,认为这样豪放的时刻并不常见,而且有许多幻怪供诗取。他表示,即使将来回到家乡,也可以向朋友们炫耀这段经历,因为这样的快乐时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承之紫岩长句》,是由南宋著名诗人苏过创作的。关于苏过的介绍,我们还需要从他父亲苏轼的生平讲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他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而他的儿子苏过,也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思想,成为了一位重要的诗人。 此诗作于1165年,此时苏过正在与朱熹等文人交流切磋学问,并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这期间,苏过还得到了南宋皇帝的赏识,被封为“尚书右丞”,这使得他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然而,他也看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使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外,国内的各种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拿起笔杆子,用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苏过也是其中的一员,他用这首《次韵承之紫岩长句》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