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明府入道
何事陶彭泽,明时又挂冠。
为耽泉石趣,不惮薜萝寒。
轻雪笼纱帽,孤猨傍醮坛。
悬悬老松下,金灶夜烧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何陶彭泽要在明白的时候再次辞官呢?他是为了享受山林泉水之间的乐趣,而不畏惧藤蔓荆棘所带来的寒冷。轻柔的雪落在他的纱帽上,孤独的猿猴靠近醮坛。在古老松树的阴影下,炉火通宵燃烧,熬制着仙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陶彭泽:即陶渊明。因曾任彭泽县令,故称“陶彭泽”。这里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明府放弃仕途,入道修行的敬意。
2. 挂冠:指辞官退休。冠,帽子。
3. 耽:沉溺、留恋。
4. 泉石趣:指对山水景物的喜爱。
5. 薜萝寒:指隐逸生活的清苦。薜萝,山中野生植物,常用来象征隐士生活。
6. 纱帽:古代官员所戴的一种帽子。这里轻雪笼罩纱帽,意味着王明府隐居时的淡泊名利。
7. 醮坛:道士举行斋醮仪式的地方。
8. 悬悬:形容松树之高耸。
9. 金灶:道家炼丹用的炉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王明的官员在晚年时放弃功名,选择修道的生活。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如陶彭泽、纱帽、醮坛、老松、金灶等,展现了王明道骨仙风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明府入道》是唐代著名诗人戎昱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至805年之间,即唐代中期。这个时期正是大唐盛世的余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戎昱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会。然而,由于时局变迁和个人遭遇,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这使得他对仕途产生了厌倦,转而追求道教的信仰和超脱世俗的思想。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阶段创作的,表达了希望告别尘世纷扰,追求精神世界的清静无为的思想。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包括当时的时代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如李白、杜甫等人都曾以道教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这种背景下,戎昱创作了这首《送王明府入道》,既是对友人离去的感慨,也是对自身心境的抒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