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呌,知是将军夜猎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席卷大地,熊熊火焰燃烧着连绵的山脉,破碎的叶子孤独的守在小小的城市里。
烽火台上的士兵不断地叫喊着,知道这是将军晚上打猎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胡风:指胡地的风,这里可能指的是当时边境的风貌;
2. 略地:通过战争或势力扩张来获取土地;
3. 烧连山:燃烧起大片的山林;
4. 碎叶:唐代中亚的一个城市;
5. 孤城:单独的城池,此处可能指的是碎叶城;
6. 未下关:没有关闭城门;
7. 山头烽子:在山顶守望烽火的人;
8. 声声呌:不断呼喊;
9. 夜猎:夜晚打猎;
10. 还:回程。
去完善
赏析
《塞上曲》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和战地生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之情。首句“胡风略地烧连山”渲染了边陲战争的紧张氛围,展现了敌我双方激战的激烈场面。次句“碎叶孤城未下关”则突出了边城的孤独与险峻,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坚韧与忠诚。
第三句“山头烽子声声呌”通过烽子的叫声传递出战斗的消息,反映出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最后一句“知是将军夜猎还”暗示着战斗的胜利,表达了对将军英勇善战的赞美。整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戎昱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戍边战士英勇抗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百年和平时期。当时唐朝国力日渐衰微,边疆局势紧张。戎昱本人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对边境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崇敬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时,戎昱还受到了同时期其他诗人的影响。例如,他在《塞上曲》中借鉴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诗篇的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