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
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
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想起那一年的节日庆祝,举国上下共享欢乐的时光。如今亲人分离,每逢此刻总是涌起悲伤之情。当年年少遭遇乱世之苦,而今太平盛世却仿佛只在梦境之中。昔日繁华的戏园子里,如今还剩多少人呢?想必他们也在无尽的哀思中泪流满面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千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2. 万国同:各地人民共同庆祝。
3. 六亲:泛指亲戚。
4. 胡乱:战乱。
5. 时平:时代安宁。
6. 梨园: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处所。这里代指皇家宫廷音乐文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佳节从繁华到战乱的历史沧桑,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忧虑。首联回忆过去的中秋佳节,举国同庆;颔联写现在,亲人离散,心情悲伤。颈联表达诗人在国家混乱时期感到时光如梦;尾联则想象当年繁华的梨园,现在恐怕已是眼泪满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日》是唐代诗人戎昱的一首咏月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8世纪左右,正值唐玄宗时期。当时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相对稳定,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一年份里,戎昱遭遇了人生的挫折。他胸怀壮志,期望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一时期的他,深感世态炎凉,对人生充满了无奈和失望。这种心境与中秋月圆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更加感慨万千。
同一时期,时代背景中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边境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加重。在这种背景下,戎昱以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通过描绘中秋节的月亮抒发内心的悲凉和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