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大热金石流,日色赤可畏。
鄙夫先多病,喘息仅存气。
饮冰不救渴,肤汗那容睡。
秋风几时来,不问黑貂敝。
林梢堕斜阳,凉飔飒然至。
呼童汲井泉,洒扫庭中地。
胡床得露坐,始觉有生意。
老妻破甘瓜,儿女膝下戏。
鸣蝉虽强聒,亦足代鼓吹。
坐久月照人,金波正澄霁。
惜哉疲薾甚,杯酒未敢置。
浮生能几何,荏苒忽中岁。
四时更代谢,寒暑不可避。
幻身岂长存,中有不迁义。
且享今夕凉,百年安用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炽热的太阳烤炙着大地,如火石流淌般的炎热让人畏惧。
我这虚弱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只能勉强喘气维持生命。即使饮冰也不能解渴,肌肤上的汗水让我无法入睡。
我在期盼秋天的到来,也不在乎身上的黑貂皮衣是否破旧。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从树叶间落下,微凉的秋风突然拂面而至。我召唤童子去水井取水,清洗打扫庭院。在树下的躺椅上乘凉,才觉得有了生机。
妻子为我切开甜瓜解暑,孩子们围绕膝下嬉笑玩耍。尽管还有恼人的蝉鸣,但这足以替代锣鼓声。待月亮升起,银色的月光洒满人间,一切喧嚣都已沉寂。
遗憾的是我已经疲惫不堪,不敢轻易举杯饮酒。人生在世又能有多少时光呢,岁月匆匆已然中年。四季更替无法避免,寒冷与炎热都得承受。肉体又怎能长久留存,但我们的灵魂永不凋零。
让我们珍惜此刻的清凉,何必担忧未来的生活呢。
去完善
释义
1. 大热:非常炎热的天气。
2. 金石流:形容酷热到足以使金石熔化的程度。
3. 日色赤:太阳的颜色如同红色。
4. 鄙夫:谦称自己的用语,意为卑微的人。
5. 喘:呼吸困难。
6. 饮冰:喝冰水,指解暑降温的方式。
7. 肤汗:出汗导致皮肤湿润。
8. 秋风:秋天的气候逐渐凉爽,带来一丝凉意。
9. 黑貂敝:指衣服破旧不堪,这里借指艰苦的生活环境。
10. 林梢:树木的梢头。
11. 凉飔:凉爽的微风。
12. 呼童:呼唤家中仆人。
13. 井泉:从井中取出的水。
14. 胡床: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5. 露坐:露天而坐。
16. 老妻:对妻子的一种亲切称呼。
17. 破甘瓜:切开甜瓜品尝。
18. 膝下戏:在父母膝下玩耍。
19. 强聒:声音高亢嘈杂。
20. 鼓吹:古代的一种管弦乐器。
21. 月照人:月光照射到人身上。
22. 金波:月亮的别称。
23. 澄霁:天空晴朗无云。
24. 疲薾:疲倦不堪的样子。
25. 安用:何须使用。
26. 浮生:人生无常的世事。
27. 荏苒:时间流逝的样子。
28.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29. 更代谢:季节更替,万物生长和消亡。
30. 寒暑:寒冷和炎热两种气候。
31. 幻身:虚幻不实的身体。
32. 不迁义:永恒不变的真理。
去完善
赏析
《纳凉》章甫是一首描绘夏日纳凉的古诗。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炎热夏日与凉爽晚风的对比画面,表达出作者渴望自然清凉、乐享生活的情感。在诗歌的开篇,诗人通过描述炎热的天气和高热的金石,表达了盛夏阳光的炙热和难耐。“鄙夫先多病,喘息仅存气”表明了诗人自己身体的疲惫不堪和呼吸急促。这种极度炎热的天气使得他如饮冰水般的消暑方法也难以解除口渴之困,肌肤出汗更是难以入睡。此时,诗人发出了对秋风的期待,希望早日带来一丝凉爽,顾不上自己的黑貂衣衫是否破旧。
就在诗人感叹之时,夕阳西下,林梢间的斜阳落下,凉意悄然袭来。诗人唤来童子汲取井泉,将庭院打扫干净。待露水降落在草地上,他才感受到生的气息。妻子献上甜蜜的瓜果,儿女们围绕膝下欢娱嬉戏,加上树上鸣蝉的歌声,构成了夏日里一派欢快的景象。诗人沉浸在这样惬意的生活场景中,感觉月光明媚,晚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诗人的体力依然虚弱,甚至不敢稍尝杯中酒水。想到生命的短暂无常,诗人觉得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四季更替,寒暑难避,肉身易逝,但生命中所蕴含的不变的真理永远存在。因此,诗人宁愿享受此时此刻的清凉,而无需为百年之后的事情过多忧虑。整首诗流露出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纳凉》是唐代诗人章甫创作的一首描写夏日傍晚纳凉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6年至758年之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此时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特殊时期,章甫作为一名士人,深感世道离乱、民生疾苦。他离开繁华的京城,隐居于江南一带。在闲暇之余,他以诗词抒发胸臆,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触。
《纳凉》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傍晚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忧国忧民之情。
总的来说,章甫在《纳凉》这首诗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感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