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夏雨
长风卷地驱炎暑,暴雨飜空送晚凉。
只此蚊蝇俱扫迹,不须迢递待秋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猛烈的狂风席卷大地,炎热与酷暑被驱赶走了,倾盆大雨划破天空,带来了凉爽的夜晚。这样就把蚊子苍蝇全部赶跑了,不需要再等待秋天的到来和寒冷的降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通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一带。
2. 长风:指夏季的强风。
3. 卷地:席卷地面,形容风力强劲。
4. 驱炎暑:驱赶炎热的天气。
5. 暴雨:大而急的雨。
6. 飜空:翻腾在空中。
7. 晚凉:傍晚时凉爽的空气。
8. 只此:只有这个,表示效果显著。
9. 蚊蝇:蚊子和其他小昆虫。
10. 扫迹:扫除踪迹,指消除害虫。
11. 不须:不需要。
12. 迢递:遥远。
13. 待秋霜:等待秋天来临时的寒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通州夏雨》描绘了夏日的一场及时雨带来的凉爽景象。诗人以“长风卷地驱炎暑,暴雨飜空送晚凉”开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雨磅礴、涤荡炎热的场景。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只此蚊蝇俱扫迹,不须迢递待秋霜”,借蚊子苍蝇被雨水一扫而光的景象,表达了对夏雨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然力量之美的赞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通州夏雨》是南宋诗人陈渊的一首描绘夏雨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5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偏安江南一隅。陈渊出生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正值南宋初年,家国破碎,民生疾苦。
在诗人的青少年时期,经历了靖康之变和建炎南渡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他一生致力科举,却屡试不第,但始终坚守信念,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陈渊成年后入仕,担任秘书省正字等小官,虽职位卑微,却始终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面对金国的威胁,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然而,民间文艺和诗歌创作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在困境中得以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陈渊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怀。
《通州夏雨》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通过对夏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