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初夜
尽日炎炎酷暑蒸,黄昏气象未全清。
天风难值树浑静,海月不见云空明。
群蚋得时方伺隙,噪蝉何事懒收声。
噫予自有安恬趣,岂废林间坦腹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天都是炎热的夏季,让人汗流浃背,傍晚时分天气依然闷热。
天上的微风难以拂去暑气,海上的月亮被云层遮蔽,天空并未变得明亮。
蚊虫趁着这个时机寻找机会叮人,聒噪的蝉不知为何懒得收敛声音。
哎,我自有我的安静舒适的生活方式,怎么会放弃在树林里散步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韦骧:北宋诗人,字子骏,与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有交往。
2. 《酷暑初夜》:韦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3. 尽日:整天的意思。
4. 炎炎:形容炎热的样子。
5. 酷暑蒸:指炎热的天气像蒸笼一样让人闷热。
6. 黄昏:日落后的时间段,傍晚时分。
7. 气象:指自然界的天气变化。
8. 未全清:表示天气尚未完全转凉。
9. 天风:天空中的风吹过,此处借指自然界的微风。
10. 难值:很难遇到的意思。
11. 树浑静:树木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样子。
12. 海月:倒映在海面上的月亮,这里指代明亮的月光。
13. 见:显现出来的意思。
14. 云空明:形容云朵在空中飘荡的情景。
15. 群蚋:比喻那些在盛夏活跃的小虫。
16. 得时:适逢适宜的环境或时机。
17. 伺隙:寻找机会,趁虚而入。
18. 噪蝉:吵闹的蝉鸣声。
19. 何事:为什么,表原因。
20. 懒收声:指蝉鸣声音持续不断。
21. 噫予:我感叹。
22. 安恬趣:安于恬淡的心境。
23.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
24. 废:停止。
25. 林间坦腹行:指在树林中袒露胸怀行走。
去完善
赏析
《酷暑初夜》这首诗描绘了夏天夜晚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在炎炎夏日的白昼里,热气腾腾仿佛能把人蒸熟。到了傍晚时分,暑气并未完全消退,依然能感受到闷热难耐的氛围。诗人用“尽日炎炎酷暑蒸,黄昏气象未全清”来表达这种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天风难值树浑静,海月不见云空明”,则描绘了夏夜的自然景色。尽管期待吹来清凉的天风,但树木仍保持宁静,没有被风吹动;而原本应出现在夜空中的明月,却被厚厚的云朵遮挡,使得天空变得昏暗不明。这两句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又突显了诗人在夏季夜晚中感受到的压抑气氛。
“群蚋得时方伺隙,噪蝉何事懒收声”则传达了夏日夜晚的声音特点。群蚋(蚊蝇等小虫)抓住时机寻找阴凉处,而噪蝉也懒得停止鸣叫。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夏季夜晚图景。
最后,诗人通过“噫予自有安恬趣,岂废林间坦腹行”表达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平和、悠然的心态。他享受着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光,并没有被炎热所影响,依然选择在林间漫步,享受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酷暑初夜》是宋代诗人韦骧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在炎炎夏日中,人们夜晚乘凉的情景。在这首诗中,韦骧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自然景象和感官体验,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
创作背景方面,韦骧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创作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韦骧也不例外,他擅长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在炎热的夏天,韦骧感受到了夜晚的凉爽,于是创作了这首描绘夏夜景象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