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用立春韵
旧雪犹连雪,新春未得春。
烧灯当变节,圆月与俱新。
邂逅成朋饮,飘流怆客身。
还家重萧索,山鬼闯厨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旧雪犹连雪,新春未得春。
烧灯当变节,圆月与俱新。
邂逅成朋饮,飘流怆客身。
还家重萧索,山鬼闯厨人。
译文:
昔日之雪仍然覆盖着今日之雪,新年已到来却尚未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点燃灯火标志着季节的变换,明亮的圆月与新的一天一同升起。偶然相遇成了朋友共饮,漂泊不定让人感叹客居之身。回到家中倍感寂寞萧条,山中精灵仿佛闯入了厨房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烧灯:燃烧灯火。古人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赏灯的习俗。此处指代元宵节。
2. 圆月:满月;圆形的月亮。
3. 邂逅:不期而遇或者偶然遇见。
4. 飘流:漂泊无定,四处流浪。
5. 怆客身:悲伤客居他乡的人。怆,悲伤,伤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十四夜用立春韵”,是诗人赵蕃在元宵之夜以立春的韵脚创作的诗歌。全诗通过对季节更替、月光变化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漂泊不定、思念家乡的内心世界。
首联中,“旧雪犹连雪,新春未得春”写的是冬季还未完全离去,新春的气息还未到来。这里的“连雪”指的是接连不断的降雪,暗示了气候的寒冷。而“未得春”则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期待和渴望。
颔联中,“烧灯当变节,圆月与俱新”写的是元宵佳节时燃灯赏月的情景。“烧灯”即燃放花灯,“变节”指季节的变换。这句诗表达了随着春天的到来,元宵夜的灯火辉煌和月亮的圆满,都呈现出新的景象。
颈联中,“邂逅成朋饮,飘流怆客身”则是通过描述与朋友相逢饮酒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孤身一人的漂泊感。诗人与朋友不期而遇,尽管短暂,但也足以缓解他的孤独。
尾联中,“还家重萧索,山鬼闯厨人”则表达了诗人回到家中的失落心情。“重萧索”意为再次感到寂寞空虚,而“山鬼闯厨人”则是对家中冷清境况的比喻。这里,诗人以“山鬼”来形容家中的凄凉景象,暗示了他的思家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四夜用立春韵》是南宋诗人赵蕃在十四夜(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
在创作这首诗时,赵蕃正处于他人生的失意时期。他在南宋朝廷担任官员,但因政治斗争而遭到排挤,失去了官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立春为韵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与此同时,南宋淳熙年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此时金兵南下,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蕃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面对国家的危局和人民的苦难,深感责任重大。然而,由于朝政腐败,他无力回天,只能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