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
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
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憎。
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老僧:年老的僧人。
2. 百无能:指毫无本领。
3. 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话头或事情。
4. 入定:佛教指安心静坐,使心境达到无杂念的境界。
5. 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之一,通过问问题或思考问题来达到觉悟。
6. 良自苦:实在是痛苦。
7. 超凡入圣:超出凡人,进入圣域。
8. 谁曾:即“谁曾见”。
9. 东西路别:指禅宗禅宗南北两派的分歧。
10. 南北宗分:指禅宗南北两派的对立。
11. 自取憎:自己招致别人的厌恶。
12. 个里:这里。
13. 无禅:不执着于禅定。
14. 无佛:不执着于佛教教义。
15. 粥饭在家僧:在家修行的僧侣。
去完善
赏析
《偶作》是蔡戡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老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禅修和禅宗观念的独到见解。诗歌以老僧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修行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
首联“老僧真是百无能,有口何尝话葛藤”描绘了老僧的形象。这里的“百无能”并不是指老僧真的没有任何能力,而是强调他已舍弃世俗的追求,将精力投入到宗教修炼中。“葛藤”在佛教中指的是繁琐的教义辩论,诗人以此暗示老僧不热衷于空谈理论,更注重实修。
颔联“入定参禅良自苦,超凡入圣又谁曾”则进一步揭示了老僧修行的艰辛。参禅入定需要克服内心的纷扰和外界的诱惑,这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只有经历过这样的历练,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这两句诗强调了修行的不易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颈联“东西路别徒劳泣,南北宗分自取憎”则指出了禅宗内部的分歧和争斗。这里的“东西路别”和“南北宗分”都是指禅宗历史上不同派别的争论。诗人认为这些无谓的争论只会导致徒然的痛苦和招致他人的厌恶。
尾联“个里无禅亦无佛,常行粥饭在家僧”则是诗人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追求形式化的禅定或膜拜佛像,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这种观念与禅宗提倡的“平常心是道”相契合,显示出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作》是南宋爱国诗人、官员蔡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约在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这个时期,蔡戡曾任江西提点刑狱司、两浙转运副使等职位,由于他直言敢谏,屡次上疏揭露时政弊端,引起了朝中权贵的反感。
在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关系时和时战,边境局势动荡不安。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斗争激烈,使得国家政治局面复杂多变。此外,国内经济、民生等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通货膨胀、赋税繁重、社会矛盾激化等。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蔡戡作为一名有家国情怀的文人官员,深感忧虑和责任。他的这首诗表达了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