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鄱阳湖适遇便风湖面如镜喜而有作
多谢江神不世情,为怜逐客送归程。
一帆风力如飞疾,千里湖光似掌平。
要是吾生仗忠信,自然此意格神明。
反思宦路风波恶,屡触危机梦亦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谢长江之神无私关爱,可怜我这被放逐的人,一路护送我回家。
一艘小船在风中行驶得如同飞翔一般迅速,千里的湖泊风光就像手掌般平整。
只要我们一生依靠忠诚和信誉,自然会得到上天的庇佑。
回顾我官场的经历,虽然风波险恶,但每次面对危机,我都会从梦中惊醒。
去完善
释义
《过鄱阳湖适遇便风湖面如镜喜而有作》是宋代诗人蔡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1. 多谢江神不世情:多谢,衷心感谢;江神,江河之神,这里指代鄱阳湖的水神;不世情,罕见的好意。这句是说,要感谢鄱阳湖的水神给予我的罕见好意。
2. 为了怜逐客送归程:逐客,被驱逐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送归程,指引向归途。这句是说,水神怜悯我这个被驱逐的人,帮助我走向归途。
3. 一帆风力如飞疾:一帆,一艘帆船;风力如飞疾,风吹得船行驶得很快。这句是说,我在船上感受到的风力使得船行快速。
4. 千里湖光似掌平:千里湖光,指鄱阳湖宽广的水域;似掌平,像手掌一样平坦。这句是说,鄱阳湖宽广的水域在阳光下显得非常平静。
5. 要是吾生仗忠信:要是,如果;吾生,我这一生;仗忠信,依靠忠诚和诚信。这句是说,如果我这一生都坚守忠诚和诚信的原则。
6. 自然此意格神明:自然,当然;此意,这种情感;格神明,感动神明。这句是说,这种情感自然能够感动神明。
7. 反思宦路风波恶:反思,回想;宦路,做官的道路;风波恶,风波险恶。这句是说,回想起我做官时的道路充满了风险和波折。
8. 屡触危机梦亦惊:屡触,多次碰到;危机,危险的时刻;梦亦惊,即使在梦中也会感到惊恐。这句是说,多次面临危险的时刻,连做梦都会感到惊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在鄱阳湖上遇到的顺风和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忠诚正直品质的自信和对官场的担忧。
首联感谢江神的关照之情,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江神善解人意,似乎为了怜悯即将离别的游人,特地送来顺风让诗人顺利回到家乡。
颔联借风力和湖光的景象进一步描绘旅途的顺畅。“一帆风力如飞疾,千里湖光似掌平”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舟行的速度之快和湖面平静的景象,凸显出一路顺风、一片祥和的氛围。
颈联则强调了作者的品格——“仗忠信”,表示只要坚持诚信、忠实,就能得到江神的眷顾。这既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江神的回应,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然而,在最后两联中,诗人笔锋一转,抒发了对官场险恶的忧虑。“反思宦路风波恶,屡触危机梦亦惊。”描述了诗人从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危机,让他即使在梦中也感到惶恐不安。对比前文的顺遂和平安,这种担忧显得更为深刻和沉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述在鄱阳湖上的顺风之旅,表达出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忠诚品质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宦海风波的恐惧。诗篇中的景色描绘与自我反思相互映衬,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鄱阳湖适遇便风湖面如镜喜而有作》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蔡戡在公元1159年创作的。
在1159年左右,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都处在一种相对微妙的状态。这时正是南宋时期,南宋初期政治局势紧张,北方金国时常侵扰宋地,百姓疾苦,国家动乱。而在文化上,南宋则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以辛弃疾、陆游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不断涌现,他们的诗歌作品既有对国家的担忧和忧虑,又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同情。
蔡戡作为当时的一位士人,同样受到了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他在任官员期间,曾奉命南征北战,常常接触到社会的底层人民,深感民间的艰辛困苦。这首诗正是在他漫游途中路过鄱阳湖时所创作的。此时的鄱阳湖湖面平静如镜,又恰遇顺风,这让作者不禁心生喜悦,因为在他看来,这似乎预示着国家未来的一帆风顺。因此,他用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和对国家的祝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