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乘坐画船无法承载离别之愁,当人们来到西陵时,满含怨恨的向东望去。不愿踏上归途,眼睛疲倦得流下泪水,害怕依靠高楼。春天来了又走,只有岸边依依惜别的柳树见证了别离;潮起潮落,无心的沙鸥在水中游荡。在水雾弥漫的世界里,想要相互倾诉,却无法留下对方。

去完善
释义
1. 西陵: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的萧山市,这里借指离别之地。
2. 东州:东部的地区,这里指离别之人的家乡或所在地。
3. 归鞍:指骑马回乡。
4. 慵开泪眼:形容因为离别而流泪的眼睛。
5. 依依:形容柳树茂盛的样子。
6. 忘机:忘却世俗机巧,表示与世无争的心境。
7. 泛泛:漂浮不定,形容沙鸥在水上自由自在地游荡。
8. 有句相酬:用诗句表达内心的情感。
9. 无计相留:没有办法留住即将离去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折桂令·西陵送别》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作品,通过描绘画船、离别之地、归鞍、泪眼等景象,展现了离别时的哀伤与无奈。同时,曲中提及的“春去春来”与“潮生潮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表现出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整首曲子以词言情,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无限感慨和无法挽留的无奈之情。结尾的“有句相酬,无计相留”更显得诗人内心的痛楚和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桂令·西陵送别》是元代文学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大约创作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元朝时期。当时,元朝统一中国,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个时期,张可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感慨。在《折桂令·西陵送别》中,他以西陵(今浙江杭州)为背景,抒发了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在词中,张可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景物描绘,如“断桥流水”、“孤山云”等,这些景象都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折桂令”一词源于汉代宫廷宴会上的舞蹈,象征着友情和团圆。通过这些手法,张可久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