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
武夷山中
落花流水出桃源,暖翠晴云满药田。流金古像开香殿,步虚声未远,鹤飞来认得神仙。傍草漫山径,幽花隐洞天,玉女溪边。
山中隐居
丹翁投老得长生,白鹤依人认小名。青山换主随他姓,叹乾坤一草亭,半年不出岩扃。写十卷《续仙传》,和一篇《陋室铭》,补注《茶经》。
怀古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黄山道中
何人礼斗上松梢?有客题名刻树腰。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白云观欹仙枕,朱砂泉流药瓢,紫兰宫玉女吹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武夷山深处,
桃花源的美景如落英缤纷,流水般流逝;碧绿的阳光洒满了田园。古老的雕像在香殿里闪着金光,宛如仙人般飘逸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而白鹤飞来说明了神仙的存在。在那草丛淹没的小路上,花儿正悄悄地开放,就像是在洞穴里的仙女们悄悄探访人间。
在山中的茅屋间,
丹翁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但依然有着长生不老的气息。这只白鸟好像认识丹翁一样紧紧地依偎在他身边。山峰换了主人依然绿意盎然,世界变换就像一个草亭。他用余生写了十卷《续仙传》,附上一篇《陋室铭》,并详细注解了《茶经》。
在古老的地方,
秋天的风在边疆起舞,明月照耀着高楼上的凤凰酒杯。女子愿意为了苍生做些什么,她们究竟能有多美?两位美人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闪耀不息。王昭君和番邦讲和,西施帮助越国战胜了吴国,而战马却无所事事。
在黄山的道路上,
谁会在松树尖儿上进行祈祷呢?那位用斧头砍树的旅客留下名字在树干之间。走过眼前的山峰需要半天的路程,这座山并不渺小,相反,它的洞天让我诗兴大发。天空湛蓝,白云环绕着半山腰的寺庙,朱砂泉水从药槽流出,紫色的宫殿传来仙子们的箫声。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是一组描绘武夷山景、山中隐居生活和怀古情感的词作。在整组作品中,作者张可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景色和人间万象。
1. 《武夷山中》这首词以“落花流水出桃源”开篇,描绘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温暖而静谧的环境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词中还提到了流金古像、步虚声以及鹤群,这些元素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彰显了仙人的超凡脱俗。
2. 《山中隐居》表现了丹翁这个人物形象,他已年迈却依旧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与白鹤为伴,尽享山水间的宁静。同时,词中提到写书、和篇等细节,暗示了山中隐居者的志趣。
3. 《怀古》在山水之间融入了历史故事,诸如昭君出塞、西子捧心等典故,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奇女性。她们的美貌和智慧成为永恒的象征,警示着人们要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
4. 《黄山道中》描绘了黄山的美景,尤其是山间的人物活动,如礼斗上松梢、题名下树腰等,体现了黄山的神秘与活力。而在结尾处,词人以“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的豪言壮语展示了自身的才情,令人赞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这首古诗出自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可久之手。创作于元顺帝时期(公元1341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时期。
张可久作为一名落魄文人,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在科举制度之下,士人阶层想要步入仕途并非易事,许多人只能空有一腔报国志而郁郁不得志。张可久在一生中多次科考未果,最后只能屈尊作一名“吏”。
这一时期的元代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科举选拔制度的僵化使得不少有才学之士无法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逐渐陷入失意和困顿。
身处这样时代背景下的张可久,内心无比感慨。他把这份情怀寄情于山水诗画之中,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福建武夷山的美景,并借此表达出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