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高祠下的天空如明镜般平静,山色和天空相连显得朦胧而深远。有传言说张翰喜欢吃莼菜汤,范蠡喜欢在江边捕鱼,龟蒙喜欢喝茶。过去的友人如今身在何方呢?未来的道路又是怎样?他们的心事又有谁能理解?在黄色的菊花簇拥的庭院里,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夜晚的雨声,眼前是飘落的秋叶和满头白发的老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高祠:指的是苏轼、苏辙、黄庭坚三位宋代文学家的祠堂,位于江苏苏州。
2. 莼羹张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此处借用他的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归隐田园的心情。莼羹指用莼菜做的汤,这里形容家乡美食。
3. 渔舟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谋臣,传说他在功成身退后,变名陶朱公,泛舟五湖,所以用“渔舟”来形容他。
4. 茶灶龟蒙:龟蒙即陆龟蒙,唐代诗人,他好饮茶,且隐居江湖,因此被称为“茶灶龟蒙”。
5. 黄花:菊花的一种,常用来象征秋季。
6. 青灯夜雨:表示在孤独的夜晚,点着油灯,听着窗外的雨声。

去完善
赏析
《人月圆·客垂虹》是一首描绘客居他乡、感怀身世的词作。词中借用了张翰、范蠡和龟蒙三位古人弃官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纷扰尘世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前两句“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描绘了清幽的环境,为下文主人公的思绪铺垫了背景。接下来的三句“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分别对应三位古人的归隐生活,使词作显得诗意盎然。
下片由景入情,抒发作者的心事与感慨。“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尽管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压力和困扰。结尾三句“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将景象、氛围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老年时的悲凉心境。
全词以淡雅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未能实现归隐之志,但这份情感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瑰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人月圆·客垂虹》是元代著名词人张可久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大约创作于13世纪初,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
在这个时期,张可久正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一方面,元朝的统治使汉人的地位下降,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新兴的蒙古族文化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可久的生活和心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漂泊不定、孤独无助的情绪。这使他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情谊,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沉的情感内涵。同时,他也试图在诗歌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希望,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了一定的哲理色彩。
总的来说,《人月圆·客垂虹》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挑战的时代,而张可久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了这首词的情感和主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