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树木上铺满了青苔,显得格外萧瑟;苍茫的云朵和遥远的秋水相映成趣。小小的红叶山居,有谁知道它的存在?只有那些探寻梅花的人们走过溪桥,发现了这里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苔古木萧萧:形容庵中的环境清幽。萧萧,稀疏的样子。
2. 苍云秋水迢迢:描述天空的云彩和水面的景象。苍云,指灰白色的云;秋水,秋天的水面;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3. 红叶山斋小小:指枫叶红时的小屋。红叶,枫树的红叶;山斋,山中的小屋;小小,狭小。
4. 有谁曾到:表示很少有人来到这个庵中。
5. 探梅人过溪桥:描绘了探梅之人经过溪桥的场景。探梅,寻找梅花;溪桥,小溪上的桥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天净沙”为曲牌,描述了鲁卿庵中的景色。词人以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山斋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幽美的画面,表现了鲁卿庵的隐逸氛围。同时,词中还传达了一种探求美好事物的渴望,使得整首词更具诗意和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净沙·鲁卿庵中》是元代文学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元朝晚期,大约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在那个时候,元朝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尤其是散曲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
在张可久创作这首词的时间段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是丰富的。他曾担任过官员,但因官场黑暗而辞职归隐,寄情山水,潜心创作。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思考与忧虑。
在元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奈和绝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人们也开始追求享乐和安逸的生活。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在张可久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