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和老师,一直以来都是相知相惜的好友,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深厚的情谊了。我也不会像那位种植南山豆苗的杨郎一样,为了一点微小的利益而争名夺利。我梦想的是飞黄腾达,与那些达官显贵共同追求人生真谛,然而现实却是这般困苦不堪。《道德经》里的五千言智慧,让我在老年时仍能感受到它的伟大之处,这样的宝藏岂能被命运随意玩弄?
回忆东边的田野,我们一起探寻未来家园,共度了无数美好时光。如今柳树已经老去,见证了我们的悲欢离合,松柏依然高大挺拔,却无法为我们实现曾经的邻居之约。曾经的美好梦境里,那干涸的白河和破败的红楼已成为过去,恍若黄粱一梦。现在看来,还不如斟满我的小酒杯,让我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情畅饮。

去完善
释义
1. 我与先生:指辛弃疾与自己。
2. 夙期已久:很早就有交往。
3. 杨郎:这里指的是汉代的扬雄。
4. 南山种豆:扬雄在《解嘲》中说:“……谈助以磨砻,卒无禄仕而为贫兮,亦使后人谓之愚翁而居鹿门。何宁寂之足云兮,尚不可以驰骋乎吴越。独留我宛然而狐邱兮,与彼而死生分冶。将诞夸子云之雕虫兮,俟河清其未极。”即表达了甘于贫困、愿隐居生活的意愿。
5. 十一征微利:十一指扬雄《方言》所记述的地区方言差异的十一个方面,征指谋求。
6. 诸公衮衮:衮衮形容众多。这里可能借用来讽喻朝中权臣们的名利地位。
7. 道边苦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用以讽刺道旁无人摘食的苦李子,寓意那些不为世人重视的人才。
8. 五千言、老来受用:比喻老子之学高深玄奥,可资终生研习。
9. 东冈:指南京紫金山以东的田地。
10. 胥宇:察看地势、房屋等。
11. 柳老悲桓:柳老指梁柳恽,他在《咏细柳》一诗中有“柳叶细如眉, 愁人如不见”的句子, 自谓因细柳如眉而联想到离别情人的悲哀。桓指桓温,他在临死前曾感慨:“木落秋草齐, 故人黎瞻非昔时。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以树比作人的寿命有限,表现世态沧桑的悲哀。
12. 松高对阮:松树高耸,面对旷野,此指居住环境幽静。阮籍曾有“穷巷隔松菊”之诗句。
13. 长干白下:分别指南京的长干里和扬州的白下。
14. 青楼朱阁:豪华富丽的居处。
15. 槐蚁:槐影下的蚂蚁,暗指人生如梦。
16. 洼尊:酒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是姜夔为好友辛克清所作的次韵之词。姜夔以他与辛克清之间的深厚友谊作为切入点,抒发了他对于人间世事的无常以及人生际遇的思考。词的上片,通过“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与超脱;下片则通过“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的描绘,表现了时光荏苒中人生的无奈。整首词以自然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一种旷达超然的人生境界,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4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在这段时间里,姜夔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期便离家游学,历经磨难。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直至晚年才获得一官半职。然而,他在任期间并不得志,郁郁寡欢。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南宋与金朝对峙的阶段。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而北方的金朝则统治着黄河流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姜夔的词作往往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在这首《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中,姜夔以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画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困境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