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书事
花絮随风尽,欢娱过眼空。
穷多诗有债,愁极酒无功。
家在斜阳下,人归满月中。
肝肠浑欲破,魂梦更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飘散的花絮随风消逝,欢乐的时光转瞬即逝。
贫穷让我负债累累,唯有写诗;忧愁至极,借酒消愁却无用处。
家宅位于夕阳之下,人们归来之时已是明月当空。
内心郁结如被撕裂,梦境和现实更是没有止境。
去完善
释义
1. 花絮:指花朵与柳絮。这里形象地表达了美好事物的消失。
2. 随风尽:随着风一起消失。
3. 欢娱:快乐、愉悦。
4. 过眼空:形容事物转瞬即逝。
5. 穷多:因贫困而欠债。
6. 诗有债:写诗如欠债,比喻难以完成的作品。
7. 愁极:极度的忧愁。
8. 无功:无法消愁解忧。
9. 家在斜阳下:表达家中位于夕阳之下,意味着离家已有一段时间。
10. 人归满月中:回家时月亮已升得很高,暗示时间很晚。
11. 浑欲破:几乎要破碎,形容心情极度痛苦。
12. 魂梦:梦境。
13. 无穷:无尽。
去完善
赏析
《夏日书事》是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一首描绘夏天景象和抒发情感的诗歌。在炎炎夏日中,诗人通过对身边环境的观察,以及对个人心情的描绘,展现了夏季所特有的生机与忙碌。
首联“花絮随风尽,欢娱过眼空”,诗人用随风飘落的花絮和短暂欢乐的形象比喻,描绘了夏天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尽管花朵凋谢、快乐不再,但生活的节奏依然如故。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执着的追求。
颔联“穷多诗有债,愁极酒无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在贫困和烦忧之中,诗人寄托于诗歌的创作以宣泄情感,但却无法真正从诗中获得解脱。而借酒消愁也无法带给他真正的宽慰。这里,诗人揭示了现实生活中金钱与精神的矛盾冲突,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颈联“家在斜阳下,人归满月中”,描述了诗人回到家园的景象。夕阳西下,月光洒满大地,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回到了温暖的家。这种回归家园的情景让诗人感到了安慰和满足。
尾联“肝肠浑欲破,魂梦更无穷”,以沉重的笔触展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在这种困境中,他的内心世界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无法在梦境中找到慰藉。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楚与挣扎。
总的来说,《夏日书事》通过诗人的生活琐事和心境描绘,展示了夏日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波折和内心世界的变幻莫测。全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身处困境中的顽强与坚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日书事》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在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但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们也在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陈师道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出身书香世家。他是苏门六学士之一,深得苏轼的赏识和推崇。然而,陈师道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幼年时家境贫寒,成年后屡试不第,仕途不顺。尽管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潜心研究文学和哲学。
在宋哲宗元祐年间,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司马光的旧法得以实施。这一时期,朝廷的政治斗争激烈,文人士大夫们的命运也备受影响。陈师道虽然受到苏轼等人的举荐,但在官场上并未得到重用。他在京城过着清贫的生活,常常为生计发愁。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师道写下了《夏日书事》一诗。诗中描绘了炎炎夏日里,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他以松树和竹子自喻,表达了坚守信念、不为世俗所动的品质。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夏日书事》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特色和个人色彩的诗歌,反映了北宋文人的人生理想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