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杜鹃
竹坞无尘水槛清,一更更尽到三更。
杜鹃不管人残梦,雨外飞来头上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竹环绕的小屋清静无尘,水面上的栏杆清澈明亮。听了一更又一更,夜已深至三更。杜鹃鸟并不顾惜人们的梦境,在春雨之外、头顶之上发出鸣叫之声。
去完善
释义
《夜闻杜鹃》:宋释绍嵩诗作。诗人通过写深夜听杜鹃啼鸣,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注释:
1. 竹坞(wù):竹林深处。
2. 水槛(jiàn):临水的栏杆。
3. 一更:古代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现在的晚7点到9点。这里指整夜的时间推移。
4. 杜鹃:鸟名,即子规鸟,叫声哀婉,常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5. 残梦:梦境被打破或无法实现的梦想。
6. 雨外:指在雨中之外的地方,即雨中仍然可以听见杜鹃的啼鸣。
去完善
赏析
诗人借杜鹃鸟之声,描绘出一副生动立体的自然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开篇两句“竹坞无尘水槛清,一更更尽到三更”以竹林和水边为背景,呈现了寂静幽深的氛围,将读者带入诗中的时间——深夜。而“一更更尽到三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衬托出诗人的孤寂与惆怅。
“杜鹃不管人残梦”表达了杜鹃鸟啼叫声打破了诗人沉沉睡意,使他从梦境中醒来。这里的“不管”暗含了对打扰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梦境的惋惜之情。同时,杜鹃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分离、思念等情感,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最后一句“雨外飞来头上声”描述了杜鹃鸟的啼鸣在雨中传来,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头上声”传达出一种真实感,仿佛那声声杜鹃就在耳边回荡,催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闻杜鹃》是宋代诗人释绍嵩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也是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时期。
释绍嵩生活在南宋中期,他的生活经历颇具戏剧性。他原本是一名文人,后因科举失利,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在寺庙里,他继续追求文学艺术的创作,将个人的遭遇与对社会的观察融入作品中。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时期,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经济相对繁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文学艺术创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释绍嵩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春天的景象,通过描述杜鹃鸟的叫声,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希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