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 其四
援以书戒子,子竟不若翁。
陶以诗责儿,儿只如顽童。
房公岂不智,集此书屏风。
堂基未及搆,手泽俱成空。
乃知贵胄门,美业真难终。
子虽有良质,须用磨琢功。
射御亦是学,不妨随元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用书信来劝诫儿子,儿子却始终不如父亲。 用诗歌来责怪孩子,孩子仍然像个顽皮的孩子。 房公难道没有智慧吗?他把这本书放在屏风后面。 房子的基础还没有打好,手的痕迹都变成了空气。 才知道贵族的家庭,美好的事业真的很难坚持到底。 孩子虽然有优良的素质,但还需要磨练和雕琢。 射箭和驾车也是学习,不妨跟随着元帅去学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陵:今南京市。
2. 典斛:古代官员负责管理粮仓。
3. 书戒:告诫的信件。
4. 陶以诗责儿:此处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来教育儿子。
5. 顽童:指不守规矩的孩子。
6. 房公:指唐代名臣房玄龄,曾编修《晋书》。
7. 书屏风:将书信贴在屏风上。
8. 堂基:建筑物的地基。
9. 手泽:手迹,此处指房玄龄的手迹。
10. 贵胄:贵族的后代。
11. 美业:美好的事业。
12. 良质:良好的品质。
13. 射御:射箭和驾驭马车,古代士人的基本技能。
14. 元戎:元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对儿子的期许与无奈。前半部分讲述了诗人虽然寄予厚望,但是儿子的表现并不理想,如同顽童一般无法理解诗人的用心。房公以书诫子的故事似乎也无法改变这一情况。然而诗人并未放弃希望,告诫儿子只有通过磨练和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身处于贵族家庭,但要想保持家族的荣光,仍需不断努力。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即使儿子拥有优良的素质,也需要经过磨练和学习才能逐渐成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 其四》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吴泳所创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7年,正值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侵略日益加剧的时期。当时,南宋朝廷面临内忧外患,国家局势非常紧张。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吴泳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将自己的儿子送往金陵(今南京),希望他在那里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在诗中,吴泳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