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偈
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空索索:意指一无所有、毫无牵挂的状态。这里表示生命之初,无任何世俗负担。
2. 赤条条:形容一无所有、赤裸裸的样子。这里指死亡时,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离你而去。
3. 端的:真实、确切的情况。这里是说,若要了解生死的真相,就要去天台寻找答案。
4.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5. 石桥:天台山著名的景点之一,据传为神仙出入之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临终偈》是唐代僧人释师范所作的禅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来看诗的题目——“临终偈”,这是作者在临终之际所创作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禅宗色彩,反映出作者对于生死、世界以及人生哲学的独特思考。
首句“来时空索索”,“空索索”是指空空如也的意思,这里意味着人从无到有地来到这个世界,仿佛一切皆空,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虚妄。第二句“去也赤条条”,“赤条条”意为一无所有,形容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什么也带不走,这也体现了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思想。
接着第三句“更要问端的”,这一句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沉溺于对生死问题的疑惑中,而是要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真理。而最后一句“天台有石桥”,天台是浙江天台山,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之一,石桥则是通往觉悟的桥梁。这句意味着要追求真理,领悟禅宗的智慧,必须通过实践和努力才能达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终偈》是唐朝高僧释师范所创作的诗歌,他借用了佛教的教义来寓意人生哲理,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超脱和豁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一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这首《临终偈》大致创作于唐初时期(618年-704年),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盛世,文化繁荣、政治稳定,为释师范进行宗教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在释师范的个人人生际遇方面,他曾历经磨难,长期在社会上层活动,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据史书记载,他曾经被朝廷任命为国师,后被流放至岭南地区。这一经历使他对生老病死、世间名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强烈的现实感。
再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作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学思想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传播。一方面,上层社会的权贵们崇尚佛教,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另一方面,民间百姓也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氛围。释师范在此环境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兼佛学大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