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梅花五鼓城头角,吹向愁人枕前落。
一声心胆碎无余,三声两声那更作。
天明起坐壁为邻,簷外垂垂秋雨脚。
雨脚强,鬓毛弱,若为一滴白几茎,纵使赤松犹老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花在五更时分绽放,枝头的花儿吹落在忧虑的人床头。
一听到梅花飘落的声音,心中胆颤担忧全碎了,更何况接连不断传来更多声响。
等到天亮起身,发现梅花已把墙壁变成邻居,屋檐外的雨滴如一条条垂下的丝带。
雨滴虽强硬,可我的头发已经花白无力抵挡,要是被雨滴溅到满头白发,即使我还是青春年少也显得苍老了。
去完善
释义
1. 五鼓: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鼓,“五鼓”指深夜时分。
2. 角:即更角,古代报时的工具,形状像号角。
3. 愁人:使人感到忧愁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4. 枕前落:在枕头前飘落下来。
5. 那更作:“那”,语气词,相当于“哪”;“更作”,继续发声。
6. 天明:天色明亮起来。
7. 壁为邻:与墙壁相邻,形容住处简陋。
8. 簷外:屋檐外面。
9. 垂垂:缓缓地,慢慢地。
10. 雨脚:雨滴降落时形成的线条。
11. 鬓毛:耳朵前面的头发,也泛指头发。
12. 弱:稀少,稀疏。
13. 若为:如何,怎么样。
14. 一滴白几茎:每滴雨水都会使几根头发变白。
15. 纵使:即使。
16. 赤松: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长寿之人。
17. 犹老却:仍然衰老。
去完善
赏析
《秋雨》是宋朝诗人陈藻的一首描绘秋雨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秋雨的感触。
首句“梅花五鼓城头角”,通过梅花五鼓(古代报时工具)在城头角的响声,形象地描绘出秋雨来临的时刻。接下来的“吹向愁人枕前落”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秋雨的感受,将秋雨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诗人以“愁人”自居,反映出他对于秋雨的忧虑和无奈。
“一声心胆碎无余,三声两声那更作”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听到秋雨声中内心的波动。诗人用“心胆碎无余”来形容听到秋雨声音时的心理反应,表现出他在面对秋雨时的恐惧和不安。而“三声两声那更作”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情绪的不断加剧。
诗的后两句“天明起坐壁为邻,簷外垂垂秋雨脚”,写到了诗人天亮后起床看到秋雨的场景。这里“壁为邻”暗示了诗人独自在房中听雨的孤独感。而“簷外垂垂秋雨脚”则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雨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雨水从屋檐上滴落的情景。
最后两句“雨脚强,鬓毛弱,若为一滴白几茎,纵使赤松犹老却”,诗人通过对“雨脚强”和“鬓毛弱”的对比,强调了秋雨对他的影响。同时,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雨滴能使白发变白,那么即使像赤松子那样的仙人也会因为秋雨而衰老。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他对秋雨的无奈,还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雨》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陈藻所创作的。陈藻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文人,他在南宋中期成为了一名著名学者。他曾在教育领域担任要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得意。尽管如此,他对学术的热忱和忠诚始终如一。
在《秋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南宋中期,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当时,北方的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国家局势极度紧张。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纷纷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陈藻在这首诗中,以秋雨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通过对秋雨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忧虑之情。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这种情感在他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性,反映了南宋知识分子共同的关注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