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夜
覊游偶值上元时,莲艳烧空照锦溪。
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
风传鼓吹春声閙,雨遏笙歌夜语低。
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次偶然的旅游中遇到了元宵节,莲花盛开照亮了锦溪河。
屋内珠帘如河水般流淌,庭院里的石鳌架子和山一样高。
春风带来了热闹的鼓乐声,春雨阻止了夜晚的歌声。
自己笑着想到这个勤奋的小屋主人,何时才能燃起像太乙一样的希望之火。
去完善
释义
1. "覉游":指离家在外游历。
2. "上元时":指的是元宵节时期。上元是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灯节,又称“人日”或“元夕”。
3. "莲艳烧空":莲花般的火焰照亮夜空。
4. "锦溪":寓意繁华的江河。此处是借代手法,意指繁华的城市。
5. "堂上珠帘如水浸":堂上的珍珠帘子如同水面波光粼粼。
6. "庭前鳌架与山齐":庭院前的石柱牌坊高大巍峨,仿佛与山峰齐平。
7. "鼓吹春声閙":锣鼓喧天,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8. "雨遏笙歌夜语低":夜晚的雨声使得音乐的声音变低沉。
9. "蓬窗":用蓬草制作的窗户,代表贫穷的居所。
10. "太乙为燃藜":借用《汉书·杜周士传》中"太乙燃藜"的故事,意指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提升自我。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正月十四夜》中,诗人施枢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元宵节的夜晚,莲花般的焰火照亮了夜空,如同熊熊燃烧的火光点缀着美丽的锦溪。这样的景象使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元宵夜晚的人们,他们欢聚一堂,欣赏著堂上的珍珠帘子,仿佛感受到了流水般的光泽。此外,庭前的鳌山灯架如山脉般壮观,更加渲染了节日的氛围。
诗的第二联继续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热闹场景。春风轻拂,鼓乐声声,气氛欢愉;而雨水停歇,使笙歌之音更加动听。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元宵夜的喧嚣与和谐。诗人巧妙地运用“风传鼓吹”和“雨遏笙歌”两个短语,形象地传达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欢快的情绪。
诗的最后两句“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在这里,诗人用“蓬窗勤苦士”来自喻,表示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努力追求知识的精神面貌。同时,他以“太乙为燃藜”暗喻求知若渴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学海中不断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
整首诗将元宵之夜的美景、声音、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十四夜》是宋代诗人施枢创作的一首描绘元宵节前夕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年份未详,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当为施枢在元宵节前夜所感而发。
在施枢生活的时代,元宵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通过观灯、赏灯、猜灯谜等方式庆祝。这一天夜晚,街道上灯火辉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种场景对于常年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施枢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盛宴。然而,正是这繁华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施枢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颇有名气,他一生淡泊名利,喜好游山玩水,结交朋友。然而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元宵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