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至日谒庙吴山见日初出

标题包含
至日谒庙吴山见日初出
曦龙浴海上扶桑,云表辉芒烛万方。 史观缤纷书瑞色,禁城奕烨锁祥光。 从知绣线添红影,独喜丹心向太阳。 节里官闲无一事,谛观易道静焚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晨曦中的神龙在浩渺的海洋沐浴着扶桑之光,云雾之上闪耀着光芒照耀万邦。透过历史的纷繁书卷我们看到了吉祥的征兆,皇城的辉煌锁住了祥瑞的光芒。我们知道这是预兆繁荣的红线增添了一抹红色的光辉,唯独高兴的是我们心怀丹诚向着光明。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官员们皆感清闲没有繁忙的事务,安静地品味易经的智慧、焚起一炷清香。
去完善
释义
1. 曦龙:天神驾车的龙马。这里可能指曙光中的太阳或太阳神。 2. 浴海:指日出时太阳在海洋中升起的样子。 3. 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名,位于日出之处。 4. 云表:云外,天空高处。 5. 烛:照亮。 6. 万方:指广大地区。 7. 史观:观赏历史记载的景象。 8. 缤纷:形容光彩四射,色彩繁多。 9. 瑞色:吉祥的征兆。 10. 禁城:宫城,皇帝居住的宫殿。 11. 奕烨:光明,明亮。 12. 锁:遮蔽。 13. 祥光:吉祥的光彩。 14. 从知:知道,了解。 15. 绣线:锦绣河山。 16. 添:增加。 17. 红影:红色的影子,可能指夕阳余晖。 18. 丹心:赤诚之心。 19. 太阳:阳光,光芒。 20. 节里:时节,时期。 21. 官闲:官员闲暇无事。 22. 无一事:没有事情可做。 23. 谛观:仔细观看。 24. 易道:《周易》之道。 25. 静:安静,宁静。 26. 焚香:点燃香火。
去完善
赏析
施枢的这首《至日谒庙吴山见日初出》描绘了在吴山上拜神时的日出美景。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首联中“曦龙浴海上扶桑”,描述了东海上的曙光如神龙般在海上翻滚,“云表辉芒烛万方”则表现了阳光穿透云雾,照亮大地的壮观景象。接下来的“史观缤纷书瑞色,禁城奕烨锁祥光”表达了诗人看到日出时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而尾联“节里官闲无一事,谛观易道静焚香”则抒发了诗人在这样的美景下,心灵得到了平静与升华,对生活的态度也有了深刻的领悟。整首诗不仅富有哲理,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日谒庙吴山见日初出》是南宋诗人施枢创作的一首描绘冬日祭拜情景的诗歌。这首诗作于南宋宁宗时期(公元1194-1224年)。在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文化发达,拜神习俗兴盛,许多诗人以庙宇、神明为主题进行创作。 施枢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曲折,他曾在北方参加科举考试,但未中第,后来南归,进入太学,因才学出众被选拔为御前应对官。但仕途坎坷,数度担任地方官职,直至晚年才得以回到京城临安任职。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世事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时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南宋时期,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国家政治腐败,外患不断,金人侵略致使中原沦陷,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尽管社会矛盾重重,但文人墨客们仍然向往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寄情山水诗酒之间,表达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施枢的诗作往往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这首诗,施枢表达了他在冬至日祭拜庙宇时的所见所思。诗中描述了太阳初升的景象,寓意着希望和新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的担忧。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南宋时期文人墨客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