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老僧念佛

标题包含
老僧念佛
身世皆空境,知空自不悲。 何须临暮日,逐急念阿弥。 裴相安心际,维摩忏罪时。 同归无有地,明月在秋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切皆为虚空之境,明了此理自然不会悲伤。 何必等到临终之际,才急切地求佛保佑。 裴相国在安心的时刻,维摩诘正在忏悔赎罪。 一起回到无有的境地,明月照在秋天的池塘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身世:即指个人在世上的经历、境遇。 2. 知空:了解并领悟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的道理。 3. 何须:为什么需要,何必需要。 4. 逐急:急切地,紧急地。 5. 阿弥:阿弥陀佛的简称,是佛教中大慈大悲的象征。 6. 裴相:唐朝大臣裴休,官至宰相。 7. 安心际:安顿心神的境地。 8. 维摩: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的角色,该经以维摩诘居士为中心人物,论述佛教教义。 9. 忏罪:忏悔自己的罪过。 10. 秋池:秋天的池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和深厚的哲理展现出作者施枢对于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洞察。开篇两句“身世皆空境,知空自不悲”便勾勒出一个超脱世俗、心境开阔的景象。诗人强调万物皆空的世界观,当人们了解并接受这一观念,便能化解内心的悲痛与哀愁,达到一种无悲无喜的状态。 紧接着,作者以反讽的方式提问:既然人生终将迎来结束的时刻,为何还要在临终前匆忙地去祈求阿弥陀佛的庇佑?言下之意是说,真正的救赎并不在于临终时的祷告,而是源自于内心的宁静与觉悟。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独到见解。 诗中提到的两位人物——裴相(唐朝政治家)和维摩诘(著名的在家居士),前者通过安心学习实现心灵的净化,后者则以忏悔方式弥补自己的过错。施枢借此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居于庙宇的高僧所能独享,而是在凡尘俗世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心养性,逐渐去除杂念与恶行。 结尾处,“同归无有地,明月在秋池”进一步拓展了这种境界。在诗人的设想中,无论是裴相还是维摩诘,抑或是其他追求心灵解脱的人,他们最后都将走向那个没有烦恼困扰的地方。那里,明丽的月光映照在秋天的池塘中,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以及对佛法真谛的领悟。整首诗将佛教哲理和生活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一首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老僧念佛》是南宋诗人施枢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13世纪,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金国和蒙古的入侵使得国家局势紧张。 在这段时间里,施枢是一位在江南地区活动的文人。他的生平和作品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他在诗歌中对佛教的信仰和敬仰反映了他对这个时期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在诗中描绘了老僧诵经的画面,表达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在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土分裂,战乱频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和平与宁静。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选择了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而佛教作为一种超脱尘世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庇护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