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访友野外

标题包含
访友野外
雨意方浓改作晴,杖藜野外访柴荆。 争寻桑叶占蚕熟,退立田塍避犊行。 风过沙平收鸟迹,烟浓寺没但钟声。 小童走报余将至,一笑松间倒屣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汝鐩,字明翁,号紫霞山人,南宋词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赵汝鐩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雨水刚刚消退转为晴天,我撑着竹杖,漫步在乡野田间。 大家都在寻找桑叶,以便判断蚕丝的成熟程度;我在田间的小路上给耕牛让路。 微风吹过,沙漠上的沙土被吹平,鸟儿离开的痕迹消失无踪;烟雾弥漫,寺庙被掩盖,只有钟声悠悠传出。 孩子们奔跑着来告诉我我快要到了,他们笑呵呵地在松树之间欢迎我,急切地准备着鞋子的迎接。
去完善
释义
1. "雨意方浓":这里指天空刚刚停止下雨,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湿气。"方"表示"才"或"刚刚","浓"是形容词,形容雨水的密集程度。 2. "杖藜野外":杖藜是一种由藜的老茎制成的拐杖,用于支撑行走。"野外"是指远离城市的地方。 3. "柴荆":是一种简陋的木门,常用在乡村或者贫困人家的住所前。这里代指作者的友人家中。 4. "桑叶":桑树的叶子,在古代常用于养蚕。 5. "退立田塍":"退立"是动词,表示向后站立;"田塍"是指农田的堤岸,用于区分不同地块。 6. "犊行":指的是牛行走的步伐。"犊"是小牛的雅称。 7. "沙平":平整的沙滩。 8. "寺没但钟声":这句是说烟雾笼罩中,寺院被掩盖住,只能听到钟声。 9. "小童走报":童仆跑来告诉消息。 10. "倒屣迎":这句是说作者的朋友听闻他来了,兴奋得把鞋子都穿倒了,急忙出来迎接。"倒屣"原指急切间把鞋子穿反了,这里是形容迫不及待地迎接。
去完善
赏析
《访友野外》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描绘访友情景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田园乡野的自然景象和人文风情。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相互融合,使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感。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联“雨意方浓改作晴,杖藜野外访柴荆”描述了诗人由阴雨天气转为晴朗时的野外访友之行。“杖藜”象征着诗人的年迈与稳重,“访柴荆”则表现了诗人与平民百姓的亲近关系。 颔联“争寻桑叶占蚕熟,退立田塍避犊行”写农民为蚕虫寻找桑叶以预测蚕茧丰收的情况,以及农夫站在田间小道上避让耕牛的举动。这两句诗巧妙地展示了农家劳作的场景,同时也突显出诗人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的思想感情。 颈联“风过沙平收鸟迹,烟浓寺没但钟声”描述了风吹过后沙地变得平坦,鸟雀的痕迹随之消失;烟雾弥漫时,寺庙逐渐隐去,只听见钟声回荡的景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象和声音以生命,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 尾联“小童走报余将至,一笑松间倒屣迎”描述了诗人到达友人家时,一个小童跑去通报消息,而主人则在松树间笑着匆忙出迎的场景。这一笔不仅传达了主客之间的友谊和深情厚谊,还传达出一种人间烟火般的温情与暖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风景描写,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田园生活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友野外》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野外探访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赵汝鐩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曾任州郡长官,后隐居山林,以诗为伴。在这段时间里,诗人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在南宋时期,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赵汝鐩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对个人生活的反思。在他的笔下,友情、亲情、山水等题材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访友野外》这首诗正是赵汝鐩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佳作。通过对野外探访朋友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在面对困境时所保持的乐观态度。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南宋时期尤为珍贵,反映了诗人在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感受和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