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二

标题包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官职。他自幼学习儒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那如弓般的残月斜挂在天际,它的光辉不仅映照着汉家的军营,也洒向了整个大地。
去完善
释义
张弓:形容月亮如弓;残魄:指即将隐没的月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中秋夜月的景象,通过“巫山峡”和“白帝城”的地理特征,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前两联写景,既展现了月光的柔美,又透露出夜色的深沉,动静结合,意境悠远。第三联转入听觉描写,“刁斗催晓”点出了时间的流逝,同时暗示战乱未息的背景。“蟾蜍自倾”则赋予月亮一种超然的姿态,与人间的纷扰形成对比。尾联借月喻情,以“张弓倚残魄”象征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坚韧,而“不独汉家营”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细腻的景物刻画,又有深沉的情感寄托,体现了杜甫诗歌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中秋,彼时杜甫正漂泊于夔州。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疮痍满目,民生凋敝,诗人自身也历经坎坷,疾病缠身。在这样一个象征团圆的中秋之夜,杜甫独自凭栏望月,思绪万千。他将个人的孤寂与时代的动荡融入这轮明月之中,既是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