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可叹如刘禅这样的亡国之君仍有祠庙供人祭祀,而如今日暮时分,我也只能写一首《梁甫吟》,聊以抒发心中的忧思。
去完善
释义
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暗喻唐朝统治者昏庸;《梁甫吟》:古代乐府诗题,诸葛亮曾作此曲,寄托忧国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明“伤客心”,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花近高楼”本是美景,却因“万方多难”而令人黯然神伤,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颔联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锦江春色”与“玉垒浮云”一静一动,既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又隐喻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颈联转入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王朝坚不可摧的信念以及对外敌入侵的愤慨。尾联借用历史典故,将个人的忧愁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深化了主题。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甫的《登楼》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年-763年)。这一时期,战乱频发,民生疾苦,杜甫也被迫离开了长安,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在这段岁月里,杜甫历经艰险,体验了百姓的痛苦,他的诗歌也逐渐从关注宫廷生活转向描绘民间疾苦,成为著名的“诗史”。
在《登楼》这首诗中,杜甫以楼为引,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以及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望远,洞察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又寓含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