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 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从琵琶声中听出异域的音调,那分明是在诉说着昭君内心深处的幽怨与哀伤。
去完善
释义
紫台:指汉宫;朔漠:北方沙漠;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壮阔的笔触开篇,描绘出昭君故里的山水气势。紧接着通过"紫台"与"朔漠"、"青冢"与"黄昏"的强烈对比,突出了昭君命运的悲凉。第三联借画图与环佩两个意象,虚实相生,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结尾处以琵琶之声收束全诗,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诗既是对昭君个人命运的咏叹,更是对历史兴衰、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值杜甫漂泊西南、寄居夔州时期。此时的杜甫已步入晚年,历经安史之乱与仕途坎坷,内心充满忧国怀古之情。他游览荆门一带时,感念王昭君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她以一己之力换取汉匈和平,却也饱尝离乡背井之苦。诗人借咏叹昭君的悲剧人生,既表达了对她的深切同情,又寄托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