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曳杖

标题包含
曳杖
曳杖度林樾,晴光破衰颜。 好鸟忽相鸣,觉我身世闲。 身世谁自觉,此妙吾独观。 正以静得之,乐哉天地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拄着拐杖走过树林,阳光穿透林梢映照在我脸上,让我感觉到岁月的痕迹。突然,鸟儿们欢快地叫起来,仿佛在告诉我此刻生活的闲适和宁静。谁能真正领悟到这种内心的恬淡呢?恐怕只有我自己才能领略这其中的美妙吧。这正是内心平静所带来的愉悦,天地间的一切都变得如此宽广,令人感到快乐无比。
去完善
释义
1. 曳杖:握着拐杖步行。 2. 林樾:树林的间隙,这里指森林深处。 3. 晴光:阳光。 4. 破:使……改变。 5. 好鸟:美丽的鸟儿。 6. 忽:突然。 7. 觉:发现,意识到。 8. 身世:人生经历,处境。 9. 谁自觉:谁能自己意识到。 10. 此妙:这种奇妙的感觉。 11. 吾:我。 12. 独观:独自观察、领略。 13. 正以静得之:正因为内心宁静才能体会到。 14. 乐哉:快乐啊!
去完善
赏析
《曳杖》:以古诗为依托,传达出闲暇、寂静和与大自然共鸣的生活态度 在姜特立的诗《曳杖》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漫步于林荫小道,阳光穿过树梢,鸟儿突然鸣叫的场景,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在这首诗里,诗人的视角独特而深入,体悟到了自然万物的生命力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恬淡。 “曳杖度林樾,晴光破衰颜”两句描述了诗人手持拐杖,穿越树林,沐浴在阳光下的一幕。这里的“晴光破衰颜”不仅表达了阳光的明媚,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充实与平和。 接下来的“好鸟忽相鸣,觉我身世闲”则凸显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恰如诗人所感受到的自身生活的惬意。这里的好鸟相鸣与前面的“晴光破衰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后者彰显了人生的平和,两者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美好画面。 然而,这种美好的感觉并非人人都能体会,因此,诗人感慨道:“身世谁自觉,此妙吾独观。”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于生命和自然世界的独到感悟。正是由于这种深刻的领悟,使得诗人能够在繁杂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从而体验到“乐哉天地宽”的自由与豁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曳杖》是南宋诗人姜特立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时期(1194年-1224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姜特立(1155年-1221年),字邦杰,号竹溪先生,浙江丽水人。他出身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造诣。在仕途上,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直言不讳,触怒了权臣韩侂胄,被贬为民。后来,韩侂胄倒台,姜特立又被起用,官至尚书左丞。 在这个时代,南宋文坛繁荣,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姜特立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