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
坐石夜观心,心明亡众覆。
一沼水涵秋,千山月如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坐在石头上夜晚观看内心,内心明亮没有杂念覆盖。
一池秋水倒映着秋天,千重山岭上的月亮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观心:指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心灵状态。
2. 坐石:在石头上静坐。这里指的是作者选择在一处安静的石头上进行心灵的反思。
3. 夜观心:在夜晚这个宁静的时刻,更容易观照内心。
4. 心明:对内心的理解变得清晰明了。
5. 亡众覆:不被各种外在事物所困扰,保持内心清静。“亡”指消失,“众覆”形容众多的杂念。
6. 一沼水涵秋:秋天时分,一处池塘的水面倒映着秋天的景色。
7. 千山月如昼:秋天的夜晚,月亮照亮了千山万壑,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坐在石头上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心明亡众覆”中的“心明”表示心灵通透,“亡众覆”则是忘却繁杂。诗人通过静心的过程去体悟自然的本真,即“一沼水涵秋,千山月如昼。”两句。诗人以秋水、月光作为比喻,生动地表现出自然之景的广阔辽远,意在唤起人们抛却杂念,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宽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心》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僧人释文珦。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山间静修时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诗歌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4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宋朝的南渡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文珦作为一个出家人,远离尘世的纷扰,在山间静修。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佛法的热爱和信仰。他在山中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每天与山林、溪流为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宋朝的科举制度,佛教的发展以及禅宗的影响力。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挑战,禅宗在文人雅士中广受欢迎。释文珦作为一名僧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内心的修炼和对生活的领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