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曾秘校
天童得力句,不摇三寸舌。
父母未生前,令已行摩竭。
直下便承当,敢保犹未彻。
放下百不知,脑门重著楔。
唯是过量人,一拳无二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童的老师教我们一句古诗,不要犹豫立刻回答。
在父母还没有出生之前,我就已经开始了解这个世界了。
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要承担责任,但我仍然觉得不够深入。
放下所有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在头脑中装满知识。
只有那些超过别人的人,才能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去完善
释义
1. 天童:地名,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内,这里有著名的天童寺,为禅宗五山之一。此处指代示曾秘校的师傅或禅师。
2. 得力句:领悟到的妙理或诀窍。
3. 三寸舌:指能言善辩的人。这里可能表示不轻易说话,不会轻易与人争辩。
4. 父母未生前:佛教中常用的一句话,用来表示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之前的状态,即没有生的概念的状态。这里用在诗中表达一种超脱生死的智慧。
5. 令已行摩竭:命令已经传遍了整个佛教世界。这里用“摩竭”代表佛教世界。
6. 直下便承当:直接理解并接受这个教法。
7. 彻:完全理解,领悟透彻。
8. 放下百不知:放下一切知识,进入无知之境。
9. 脑门重著楔:意为头脑豁然开朗,犹如醍醐灌顶。
10. 唯是过量人:只有那些超出常规的人。
11. 一拳无二说:一击中的,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示曾秘校”,是南宋僧人释咸杰写给曾秘校的教诲之诗。其中提及了“天童得力句”和“父母未生前”等佛教术语,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和洞察世事的智慧。从诗词中可看出,诗人劝诫学生要坚定信念、修身养性,同时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以求在学问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开篇两句“天童得力句,不摇三寸舌”,寓意着真理的力量在于内心的领悟而非言语的表达。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辞去描述,关键在于自身对于佛法的理解与践行。
接着四句“父母未生前,令已行摩竭。直下便承当,敢保犹未彻。放下百不知,脑门重著楔”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道理。其中的“父母未生前”和“令已行摩竭”分别出自《楞严经》和《华严经》,强调生命本源的神秘性和无始无终的境界。诗人希望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能够直面内心,勇于担当,但同时也要懂得谦卑自省,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唯是过量人,一拳无二说”,表达了诗人对学生的期许:只有那些真正超越了世俗羁绊的人,才能深刻理解佛法的真谛,不受外物的干扰,直达智慧的彼岸。整首诗以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展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宗教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曾秘校》是南宋诗人释咸杰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46年左右。这时距离宋朝灭亡仅有几十年,而元朝的崛起已经开始影响到南方的政局。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释咸杰正是一位居住在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他寄情山水,勤奋写作,以诗人的眼光审视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身为一位僧侣,他在修行之余,也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当复杂,一方面,南宋朝廷在北方强敌的压力下,正逐渐走向衰落;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这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文学创作,希望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时代的风貌。
释咸杰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在这首诗中,他以告诫友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