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普庵歌

标题包含
普庵歌
祇个普庵纯宝贝,妙慧庄严真畅快。 无门为户到人稀,万里神光圆顶盖。 非相身,无不在,体露堂堂声色外。 世间梦幻曷能随,超出世间那肯爱。 绝意识,无眼界,浄名卧疾瞿昙解。 指权就实度众生,勿谓古贤来捏怪。 悟普庵,本无坏,空劫有穷渠自在。 四生六道岂相干,物我兼忘心唯最。 无有无,内非内,海印发光谁敢对。 森罗万象普庵收,绝待灵明全体会。 忘能所,勿知解,瓦砾真金谁敢买。 若还不是老胡来,觌面难逢轮劫肯。 雪齐腰,求教诲,得旨忘言转不退。 百炼金刚无孔锤,要断龟毛兔角罪。 如意珠,我今解,刹刹尘尘铺障昧。 一毫端量大千辉,烁破无明生死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印肃,俗名李通玄,字印肃,唐朝时期著名的高僧。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享年133岁。 释印肃少年时曾攻读儒学,后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参禅悟道。他在长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是普通的老师,翻译古文很擅长。 只这普庵是珍宝,充满智慧和快乐。 没有门成为普通人,万丈光芒环绕头顶。 无形之身无所不在,显露出来超越声色。 世俗之梦难以跟随,超脱世俗无人愿爱。 断绝意识,心无界限,净名居士卧病如佛陀解脱。 指示众生走向真实,莫说古人行为古怪。 理解普庵,从未损坏,即使世界毁灭他也自由自在。 四生六道与他无关,忘记自我内心最为重要。 无所求,内心平静,无人能挑战他的光芒。 万物皆包容在普庵中,觉悟的心灵可以体会一切。 忘却所知所得,不用知道答案,金子与石头无从分辨。 如果不是胡人来到,面对面也难以遇见他。 大雪漫天时,请教知识,得到真意就不会忘记。 百炼成钢的锤子没有孔,消除妄念如同龟毛兔角。 如意宝珠,现在我理解了,覆盖所有障碍和无知。 一根毫毛显现大千世界的光明,破除无明和生死轮回的束缚。
去完善
释义
1. 祇:地名,同“祗”,现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2. 普庵: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石狮乡境内的寺院。 3. 无门为户:一种宗教境界,形容没有世俗偏见的状态。 4. 万里神光:形容佛法的光照范围广大。 5. 顶盖:指佛头顶上的肉髻,象征尊贵和智慧。 6. 非相身:指佛的身相不可用言语描述。 7. 体露堂堂:指佛的身体光辉四射。 8. 世间梦幻:指世俗世界的虚幻不实。 9. 超出世间:指超脱世俗世界。 10. 勿谓古贤来捏怪:不要认为古代贤人是在故弄玄虚。 11. 悟普庵:理解并领悟普庵的含义。 12. 空劫:佛教术语,指时间的虚无。 13. 四生:佛教术语,指四类生物: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14. 六道:佛教术语,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种生命轮回的世界。 15. 海印发光:指佛菩萨现身时,光明四射的景象。 16. 绝待灵明:指绝对的聪明智慧。 17. 勿知解:不要理解成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 18. 瓦砾真金:比喻虽遭污损,但仍是珍贵的东西。 19. 老胡来:指佛陀的降临。 20. 觌面:指面对面。 21. 轮劫:佛教术语,指长时间的时空循环。 22. 教诲:教育指导。 23. 得旨忘言:得到佛祖的启示,忘却世俗的语言。 24. 转不退:指修行进步,不再退转。 25. 无孔锤:比喻绝对真理,无法被攻击。 26. 要断龟毛兔角罪:指破除一切执着和妄想。 27. 如意珠:佛教传说中的宝物,可以满足持有者的愿望。 28. 刹刹尘尘:指每一个瞬间和每一个地点。 29. 铺障昧:指消除障碍,使智慧显现。 30. 一毫端量:指极小的一部分。 31. 大千辉:大千世界的光辉。 32. 烁破无明生死袋:指破除无明,超越生死轮回。
去完善
赏析
《普庵歌》是宋末元初僧人道衍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赞美佛性的诗歌。此诗以流畅的笔触、自然的布局展现了作者对佛性的独特理解和阐述。诗人从“普庵”这一禅宗用语出发,探讨了佛性的内涵及其在现实中的体现。全诗饱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强烈的宗教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作者强调了普庵的纯真和美好。他形象地描述了普庵如同妙慧庄严的宝物,让人心旷神怡。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普庵的无限包容和无门之户,表示普庵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认知和理解。作者还通过“非相身,无不在,体露堂堂声色外”来表达普庵无处不在的至高境界,以及其超越世间纷繁杂乱的特点。 此外,作者在诗中还提到净名卧疾瞿昙解,意指普庵不受世俗约束,自然超脱于一切尘世纷扰之外。同时,他强调了普庵并非古贤捏造的神秘之物,而是真实存在的精神支柱。紧接着,诗人通过“悟普庵,本无坏,空劫有穷渠自在”表达出普庵跨越时空的限制,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 再者,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普庵的强大与包容。他认为普庵如大海般广博,囊括万物而无所畏惧;又如百炼金刚无孔锤,坚不可摧。他还认为普庵如如意珠般珍贵,能够破除一切黑暗,照亮大千世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的决心和对普庵的理解。他以雪齐腰的场景象征自己的虔诚之心,期望能得到普庵的教诲。同时,他强调了得旨忘言的重要性,即领悟到普庵的真谛后,言语无法再束缚自己。此外,作者还通过“如意珠,我今解,刹刹尘尘铺障昧”表达了自己如今已掌握普庵真谛,能够驱散一切障碍,走向光明之境。 总之,《普庵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宗教情感的诗歌。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了他对普庵的独特理解。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宗教启示,令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庵歌》是宋代高僧释印肃的一首禅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诗人以其高洁的诗才和独特的哲学视角,通过这首诗展示了对佛教、人生的深刻见解。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的信仰和精神需求愈发强烈。在这个背景下,释印肃作为一个出家人,选择隐居山林,潜心佛学,以禅宗的思想诠释佛教教义,并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超脱与豁达。 释印肃生活在宋朝晚期,此时社会动荡,国家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诗人对此深感痛惜,但他坚信,只要人们能够放下杂念,以禅宗的空灵心境去面对世事无常,便能找到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因此,在他的笔下,“普庵”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着世间众生平等,人心向善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