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沦陷区的百姓忍辱负重,盼望收复失地,不知多少地方今夜又洒下了他们悲痛的泪水。

去完善
释义
遗民:沦陷区的百姓。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和戎”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现状。开篇点明主题,“和戎诏下十五年”一句直陈事实,奠定了全诗沉郁顿挫的基调。“朱门沉沉按歌舞”与“厩马肥死弓断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权贵阶层的奢靡生活与边防荒废的现实。随后通过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辛与牺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矛盾。“笛里谁知壮士心”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个体情感,抒发了壮士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最后四句笔锋一转,从历史的高度审视当前局势,并表达了对遗民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力量,情感真挚而动人,既批判了当权者的昏庸,又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陆游时年五十三岁。此时距离宋金签订“隆兴和议”已过去十五年之久,诗人亲身经历了国家由盛转衰、山河破碎的剧痛。他曾在西北前线短暂任职,后因主张抗金被罢官还乡。退居山阴期间,目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百姓流离失所,内心充满悲愤与无奈。这首《关山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以边塞为背景,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现状,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诗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军士空守边疆的苦闷与权贵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又借戍边老兵之口诉说壮志未酬的悲哀,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尊严的呼唤。全诗语言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深沉,堪称陆游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