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春晚
水边三月芳菲晚,杨柳楼船拥万家。
浩浩歌钟迷白日,不知烟寺落桐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河边三月的繁花在夕阳下盛开,万家船只在杨柳岸边停泊。悠悠钟声飘荡在阳光中,让人无法察觉烟雾中的寺庙和飘落的桐花。
去完善
释义
1. 水边:指湖泊或河流的岸边。
2. 三月:农历三月份,即春季末期。
3. 芳菲:花朵盛开的样子,这里指春天盛开的花朵。
4. 杨柳楼船:古代的一种游船,用杨柳枝装饰。
5. 万家:形容众多人家。
6. 浩浩:形容声音宏大。
7. 歌钟:唱歌时的伴奏乐器,这里指音乐。
8. 白日:明亮的太阳。
9. 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
10. 桐花:梧桐树的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永颐的一首描绘春日湖边景象的七言律诗。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富于生机的湖边春景图。首联“水边三月芳菲晚,杨柳楼船拥万家”,描述了春天湖畔的场景:三月的阳春时节,鲜花盛开,芳草连天,湖边人家依水而建,杨柳依依。这与传统的江南水乡的美景相得益彰。第二句中“楼船”一词则突显出当地滨水而居的特点。
颔联“浩浩歌钟迷白日,不知烟寺落桐花”,进一步扩展画面,深化意境。“浩浩歌钟”描绘出湖面广阔,歌声悠扬的情景;后半句“不知烟寺落桐花”则以拟人手法,表现了人们沉醉在春光之中的心境,几乎忘却了时间流逝。“烟寺”一词让人联想到了烟雨笼罩的寺庙和远方的钟声。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色彩缤纷,既有热闹喧嚣的市井之气,又有静谧清幽的自然之景,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湖上春晚》是唐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56年,正值唐宣宗在位期间,时局相对安定,诗人得以在西湖边欣赏春天的美景。
释永颐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僧人,曾游历四方,广结善缘。他在唐宣宗时期游历江南,并在杭州一带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首诗正是他在游览西湖时,有感于春天的美好而创作的。
在公元856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相对和平时期,尽管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但整体上局势较为稳定。诗人在这个时期游历江南,不仅目睹了江南的富饶和繁荣,也感受到了民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综上所述,《湖上春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856年的唐朝,作者释永颐在这个时期游历江南,尤其在杭州西湖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