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宣州笔
寒竹慙虚受,纤毫任几重。
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竹谦虚地接受着来自天空的雨露滋润,即使承受的再多也不会有任何怨言。竹子正直的品质使其在阳光下毫无阴影,坚韧的心性使得竹叶不会过于张扬。当竹叶轻轻飘落时,随风飘起如同清凉的露珠降落人间。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学的创作,这都是最好的参考和灵感来源。
去完善
释义
1. 宣州: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安徽省。
2. 寒竹:指一种耐寒的竹子。
3. 虚受: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强。
4. 纤毫:毛笔的一种。
5. 任:承受。
6. 几重:多次。
7. 影端:笔直的笔尖。
8. 缘:因为。
9. 守直:保持正直。
10. 心劲:指毛笔的中心部分。
11. 藏锋:将笔尖收敛起来。
12. 落纸:在纸上写字。
13. 惊风:使风吹动。
14. 摇空:在空中摇动。
15. 露浓:露水很浓。
16. 丹青:绘画。
17. 文事:文学创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咏物诗的形式赞美了宣州笔的品质和功能。首联写笔的材质——寒竹制成的笔管,其质地坚硬而虛中可以容纳毫毛。颔联则进一步刻画毛笔的特点,强调其线条端正、笔直,体现出作者心中的正直和毅力,即使“懒藏锋”也能表现出力量。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述毛笔在纸上书写时的景象,墨迹飞扬,仿佛激起的风起云涌,而细腻的笔画又如同露珠般晶莹剔透。尾联则表达了书法和文学创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意味着毛笔在艺术及文化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地位。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细致的描绘和生动形象的表达,向读者展示了宣州笔的风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宣州笔》是唐代诗人耿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宣州毛笔为题材,通过对宣州毛笔制作过程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宣州毛笔品质的赞美和对自己文笔的自信。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玄宗时期至唐德宗时期之间。
在这个时间段内,耿湋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意。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依然坚持诗歌创作,终于在晚年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以描绘农村生活、表现民间疾苦为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耿湋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耿湋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虑。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高峰,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创作,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载体。因此,耿湋在这首诗中以宣州毛笔为载体,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自己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