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仁仲至荆门
虞帝当年辟四门,三苗那更蠢迷昏。
茫茫旧楚祗芳草,处处朱楼空断垣。
不愿耦耕招素隠,要看良耜接深村。
韩公守戒谁能用,虎豹难凭折柳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虞舜大帝曾经开辟四方之门,三苗部族却因愚昧而迷失方向。
过去的楚国只留下广阔的草地,遍地都是荒废的楼阁和断墙。
我不愿过上农耕隐居的生活,只想看到农田与村庄紧密相连。
韩愈先生的警告告诫谁能听从?虎豹不能依靠柳条篱笆来防范。
去完善
释义
1. 虞帝:即舜帝,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一,被后世尊为帝王。
2. 四门:古代诸侯设四门以招贤士,此处以四门代指选拔贤能的地方。
3. 三苗:古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部族,以善战著称,后成为舜帝的臣民。
4. 蠢迷昏:形容三苗部族愚昧无知的样子。
5. 旧楚:指古代的楚国地区。
6. 芳草:此处指野草。
7. 朱楼:红色的高楼,这里指楚国贵族的居所。
8. 断垣:倒塌的墙壁,这里指楚国灭亡后的遗址。
9. 不愿耦耕招素隠:意指不愿意像汉朝时的隐士严光那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0. 要看良耜接深村:意指希望看到优良的农具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11. 韩公:指唐朝文人韩愈,他曾在《子产不毁扬州城》一文中批评当时过分推崇佛教的风气。
12. 守戒:遵守佛家教义的规定。
13. 虎豹:比喻凶恶之人。
14. 折柳樊:即用柳条编制的围栏,这里指韩愈在文章中提到的治理方法。
去完善
赏析
《和仁仲至荆门》是一首描绘荆楚之地的诗歌。诗人以虞帝开疆拓土的故事开篇,寓意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神秘魅力。在诗人眼中,曾经的楚国已经成为一片芳草萋萋之地,曾经的繁华富丽已经被废弃的断垣残壁所取代。诗人感慨岁月沧桑,感叹历史变迁。接着,诗人表达了他对于农耕生活的向往,希望看到良耜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农本思想的重要性。最后,诗人引用了韩愈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坚守信仰的敬意,同时也揭示了虎豹难以攀附的现实困境。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仁仲至荆门》是南宋文人胡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0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在这一时期,胡寅的生活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贬谪。在贬谪期间,胡寅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的作品也逐渐转向了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象的方向。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在外部,金兵屡次南侵,国家边境告急;在内部,政治腐败、百姓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胡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通过对个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和仁仲至荆门》这首诗便是胡寅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他以荆门的地理特征为背景,通过描绘自己在荆门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