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花

标题包含
感花
雕堂瞰宝栏,有花病不妍。 谁知穷山颠,牡丹一尺圆。 宝栏锄溉足,穷山风日煎。 彼此不得地,天道胡为然。 两适岂易得,兹恨无穷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装饰华美的亭子里,倚着宝玉般的花栏杆观赏,可惜花儿不够鲜艳。谁知在这荒凉的山巅之上,竟然有一株盛开的牡丹,直径达一尺之宽。 花坛里的鲜花需要精心浇灌照料,而荒凉的山巅上的牡丹却要承受风吹日晒。为什么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如此不同?难道是天道的偏袒吗? 两种生存条件都难以轻易得到满足,这样的遗憾恐怕要伴随我们一生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雕堂:即指精美的厅堂。 2. 瞰:俯视。 3. 宝栏:华美的栏杆。 4. 有花病不妍:指花草生长不茂盛。病,生病;妍,美丽。 5. 谁知:有谁知道。 6. 穷山:偏远贫瘠的山野。 7. 一尺圆:指牡丹花的直径有一尺之宽。 8. 宝栏锄溉足:在精美的栏杆下,用锄头浇灌的花朵也足够美丽。 9. 穷山风日煎:在贫困的山区,花朵被风和阳光折磨。 10. 不得地:指没有找到合适的环境。 11. 天道:自然的法则或规律。 12. 胡为然:为什么是这样呢? 13. 两适:两种合适的条件。 14. 易得:容易得到。 15. 兹恨:这种遗憾。 16. 无穷年:无尽的年份。
去完善
赏析
《感花》这首诗描绘了不同环境下花朵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和环境的感慨。诗的开篇,“雕堂瞰宝栏,有花病不妍”,描述了在繁华的环境中,花儿却无精打采,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美。而到了诗的第二联,“谁知穷山颠,牡丹一尺圆”,描绘了在山巅的贫瘠之地,牡丹却能盛开一尺大的花朵,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两句,“宝栏锄溉足,穷山风日煎”,则进一步对比了两种环境下的花朵生存状态。尽管宝栏中的花儿享受着充足的照料,却无法绽放;而在穷山之巅,牡丹承受着恶劣的环境考验,却依然能茁壮成长。 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彼此不得地,天道胡为然?”即在如此迥异的环境下,花朵的命运为何会如此悬殊呢?这是否符合天道的公正性呢?这个问题突显出诗人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对公平的渴望。 诗的最后两句,“两适岂易得,兹恨无穷年”,道出了诗人的遗憾。他意识到要在优越和恶劣的环境中都生存下来并非易事,这种遗憾将伴随他的一生。这首诗以花喻人,通过对花的描绘,揭示了命运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表达出诗人对生命困境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花》是宋代诗人韩琦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1063年),此时韩琦正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在仁宗朝,韩琦曾两度出任相职,以贤能著称,为国家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 韩琦少年得志,青年时期便已崭露头角,然而在这首诗中,他并未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而是通过对花的感慨,表现出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诗人将花比作红颜薄命之人,感叹花开花落、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但人生的际遇却往往难以预料。这种思绪源于他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这个时代,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墨客辈出,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韩琦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文臣,他的诗篇广泛传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貌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这首《感花》正是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