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擎山持杵

标题包含
擎山持杵
擎山抱岳疾如风,持杵拈槌解脱空。 世间有相非身大,须弥总纳一尘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印肃,俗名李通玄,字印肃,唐朝时期著名的高僧。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享年133岁。 释印肃少年时曾攻读儒学,后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参禅悟道。他在长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揽山揽岳速度快得如同风一般,手握铁锤却能够轻松解脱一切束缚。 人世间的形态并非身躯所限,小小的微尘也能包容整个须弥山。
去完善
释义
1. 擎山:指把山峰当作托盘一样高举起来。形容力量极大。 2. 抱岳:指用双臂抱住山岳。形容气势磅礴。 3. 疾如风:像风一样迅速。形容速度极快。 4. 持杵:拿着棒子。此处引申为用手中的棒子击碎虚妄。 5. 拈槌:拿着槌子。此处引申为用手中的槌子破除困境。 6. 解脱空: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境地,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领悟到万法皆空的道理。 7. 有相:有形象、表象的事物。此处引申为世俗世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 8. 非身大:并非身体的实体所能比拟的。 9. 须弥:须弥山,佛教传说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 10. 一尘中:在一个微小的尘埃之中。比喻小到不能再小的空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擎山持杵》是宋朝诗僧释印肃的一首表达禅宗哲学思想的诗。诗句以生动的意象和比喻揭示了禅宗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 首句“擎山抱岳疾如风”描述了诗人用力举起高山和大岳的动作,展现出一种迅疾如风的力度。这里的“擎山抱岳”代表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解脱的决心和努力,而“疾如风”则强调了这种决心和行动的快速和坚决。 次句“持杵拈槌解脱空”中的“持杵拈槌”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如敲击、敲击等,从而领悟解脱之道的意境。同时,这里的“解脱空”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地,使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第三句“世间有相非身大”暗示了世间万象并非真实的本体,而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现象。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看透世间万事万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其背后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超脱轮回之苦的境界。 尾句“须弥总纳一尘中”则是以须弥山作为象征,表达了禅宗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即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统一。这句话意味着无论大千世界多么广大,都存在于一粒尘埃之中。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洞察力和敏感度,从细微处体悟生活的真谛。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举重若轻的行为和意象的描绘,传达了禅宗修行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对解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禅宗哲学中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擎山持杵》是一首描绘勇士精神的古体诗,出自宋代诗人释印肃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代,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禅宗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释印肃,俗姓李,名宗懿,号无著,是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僧。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对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以独特的禅意和哲理见长,作品多以自然、哲理为主题,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洞察力。 在这首诗中,释印肃以擎山持杵的勇士形象比喻坚定信仰的信念,表达了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保持信念和勇气的精神品质。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既体现了禅宗强调的自我修行和心性觉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