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辛卿幼安帅闽
长才自昔恨平时,三入修门两鬓丝。
瓮下可能长夜饮,花间却学晚唐词。
潸然北顾关河水,简在西清日月迟。
乘鴈双凫沧海上,与君从此恐差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以来我深感自己才能出众,多次步入朝廷,头发已经花白。
在府第中可能连夜畅饮,在花丛间学习晚唐诗词。
泪眼回望北方的关河之水,恭敬地聆听西清的岁月缓缓流逝。
如同空中翱翔的大雁和海上的鸭子一般,从此恐怕会和你分道扬镳。
去完善
释义
1. 修门:古代京城九门的其中之一。这里指代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2. 瓮下:来源于“瓮牖绳枢”一词,形容贫穷人家。这里用来比喻生活条件艰苦。
3. 潸然:流泪的样子。
4.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5. 西清:西岳华山最高峰,这里借指朝廷中枢高位。
6. 乘鴈双凫:来源于古人对鸿雁、野鸭飞行的观察,比喻行动迅速。
7. 沧海:即大海。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作者陈傅良以对挚友辛幼安的深情厚谊和对其才华的钦佩作为切入点。首联抒发对辛幼安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流露出二人志同道合的共鸣。颔联描绘出辛幼安的风流潇洒、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才华横溢;颈联表达北望家乡的愁绪和对朝廷高远的期望。尾联寓情于景,寄寓二人的友谊长久,表达作者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全诗婉约含蓄,情感真挚,结构严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辛卿幼安帅闽》是南宋诗人陈傅良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以表达其对挚友辛弃疾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治理的期许。这首诗歌创作于1206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此时国家局势动荡,北方金国威胁严重。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人。他与辛弃疾相交甚深,共同倡导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事业。陈傅良官至礼部尚书,其博学多才,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在朝中担任谏官,积极建言献策,关注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江西铅山人。他文才横溢,武艺高强,曾任江淮、江南西路安抚使等要职。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主张改革政治、强军富民。他在任期间整顿地方行政,加强军事防备,为国家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陈傅良为辛弃疾饯行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送辛卿幼安帅闽》。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挚友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在国家动荡之际,他们共同关注国家的未来,期望辛弃疾能够为国家治理作出更多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