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为朱柳州赋足庵

标题包含
为朱柳州赋足庵
名庵以足关天理,须向庵中静处参。 底事此心无所欠,祇缘与世不生贪。 书淫过似专房乐,蔬食多于列鼎甘。 却怪紫芝曾漏泄,从来坤势阙东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郁,字仲文,号竹洲,南宋末年著名文人。他生于1245年,卒于1320年,享年76岁。 陈郁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交贤达,学识渊博。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有个著名的佛堂仿佛连接了天地之间的道理,需要我们静静地在其中进行参悟。 为何我的心没有任何缺失,只是因为我对世界没有产生贪婪。 书籍如同美人,美食则是日常的欢愉。 奇怪的是,紫色灵芝的泄漏已经泄露,一直以来大地之势都在东南方缺席。
去完善
释义
1. 名庵:指朱柳州的住处; 2. 以足关天理:用来弥补“天理”的不足之处; 3. 静处参:在寂静的地方进行深入思考; 4. 底事:何事,为什么; 5. 心无所欠:心里没有牵挂; 6. 祇缘:只因为; 7. 世不生贪:与外界不产生贪欲; 8. 书淫:形容酷爱书籍的人; 9. 专房乐:独处的乐趣; 10. 蔬食:素食; 11. 多于列鼎甘:胜过美食; 12. 却怪紫芝:让人意外的是; 13. 漏泄:泄露; 14. 坤势:地势; 15. 阙东南:缺少东南方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朱柳州赋足庵”,表达了诗人陈郁对朱柳州所居之足庵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清静修身的理想境地,展示了主人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还借用了一些生动的形象和比喻,使得全诗更加生动形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名庵以足关天理,须向庵中静处参”,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足庵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庵中主人朱柳州的修养境界。诗人认为,足庵的重要性在于它关涉到天理,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去庵中静下心来认真领悟。 颔联“底事此心无所欠,祇缘与世不生贪”,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庵主朱柳州的人生态度。他内心平静,没有亏欠,原因是他超脱尘世,不贪图世间的荣华富贵。 颈联“书淫过似专房乐,蔬食多于列鼎甘”,这一联从侧面烘托了庵主朱柳州的品行。他以读书为乐,如同沉迷于美色的纨绔子弟;他吃素,却比那些热衷于美食的人更为满足。通过对比,表现了庵主简朴而高雅的品质。 尾联“却怪紫芝曾漏泄,从来坤势阙东南”,这句诗则略带调侃地指出,足庵的主人朱柳州原本可以飞黄腾达,但如今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为朱柳州赋足庵》是南宋诗人陈郁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也就是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特别是在南宋初期,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被迫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作为诗人,陈郁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一生游历各地,尝尽了世态炎凉,见证了民间的苦难。在创作《为朱柳州赋足庵》时,陈郁可能正在江南一带游历,目睹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以及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政日趋腐化,权臣当道,政治斗争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陈郁创作了这首《为朱柳州赋足庵》,以讽喻时政,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