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劝谕发粜七
米舟米担尽无来,有米有家户不开。
急把公文行劝粜,贫民生意挽将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米船米车都空了,有米有家却无人开伙。
赶紧发布公文鼓励出售粮食,贫穷的百姓生活有望回暖。
去完善
释义
1. "米舟米担尽无来":此句形容饥荒时期粮食短缺的状况。"米舟"和"米担"是载运米的船只和挑夫,这里指代运送粮食的人。"尽无来"表示没有米粮可送。
2. "有米有家户不开":意思是家里如果有米,也不轻易拿出来卖。这是由于人们担心未来粮食供应更加紧张而持粮观望。
3. "急把公文行劝粜":此句建议政府尽快发布公文,鼓励农民出售存粮。"劝粜"指政府劝谕民间出卖粮食,缓解粮食紧张状况。
4. "贫民生意挽将回":这句话表明了政府关注民生,采取措施让贫困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挽将回"即把失去的再找回来,比喻挽回困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饥荒时期粮荒的严重情况以及政府采取措施救市的情景。诗人以“米舟米担尽无来”写尽了粮食的匮乏,人们无法得到粮食来满足生活所需;同时以“有米有家户不开”来凸显出人们对粮食的渴望和忧虑。在这种背景下,“急把公文行劝粜”表现了政府对于此困境的迅速应对,通过颁布公文倡导售卖余粮来帮助那些需要粮食的人。最后两句“贫民生意挽将回”则表达了这一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即通过政府的救济措施使得贫困百姓得以维持生计,提振了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希望。整首诗展现了政府关注民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动,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劝谕发粜七》出自明朝时期,由邵君美所作。这首诗篇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这个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但同时农村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农民的生活仍然困苦。诗人邵君美以他的诗才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现象,并呼吁政府关注民生问题。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明朝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生活陷入困境。这种社会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并对当局提出改进建议。
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邵君美通过描绘现实中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疾苦。他以讽刺的手法,批判了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同时也歌颂了那些关心民众生活的清官廉吏。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勤劳等美德,以此勉励人们自立自强,共同改善社会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