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关防县界十三

标题包含
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关防县界十三
巴湘二界缺关防,不是隅官不说详。 费得琴堂数杯酒,南阳一度胜金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述了巴山和湘水之间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现在我将它译为现代白话文: 在巴山和湘水的交界处,缺失了关卡和防御措施,并不是偏远的地方官员没有详细报告。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在琴堂之上畅饮几杯美酒,这样南阳地区才会胜过金城汤池的坚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巴湘:指的是巴陵与湘阴两个地方,分别为今天湖南省岳阳市下辖的岳阳楼区和湘阴县。 2. 关防:本指边关防御,这里泛指边界地带的管理和维护。 3. 隅官:旧时地方小吏。 4. 琴堂:古代州郡官员办公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关防县界十三》是南宋诗人邵君美所写,主要描绘了当时巴湘两地边界缺乏关防的状况。在诗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府官员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担忧,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努力。 首句“巴湘二界缺关防”,揭示了巴湘地区存在的安全隐患:两地边界缺乏必要的防守设施。这与第二句“不是隅官不说详”形成了呼应,意味着这一问题并非地方官员不知晓,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解决。 第三句“费得琴堂数杯酒”,则是描写了地方官员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他们在琴堂设宴,与各方人士共商对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凝聚力量,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最后一句“南阳一度胜金汤”,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努力的信心和期待。他相信,只要地方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即使是南阳这样的小城也能建立起坚固的防线,抵御外敌入侵,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巴湘地区安全问题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地方政府官员努力解决问题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能够战胜困难、维护安全的信心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关防县界十三》是明代诗人邵君美为赞美赵侯治理地方、关心民生的事迹而作的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正值明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间疾苦频发。 在那个时候,邵君美所在的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疫病,百姓生活困苦,挣扎在生死边缘。在这危急关头,赵侯挺身而出,积极开展救灾工作,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还亲自走访灾区,关心民生,使灾情得以缓解。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邵君美深受感动,为此他写下了这首长诗,以此歌颂赵侯的为民精神和卓越政绩。 在那个时代,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政治腐朽,宦官权势熏天,官僚腐败严重,民生问题日趋严重。然而,像赵侯这样的官员仍然坚守岗位,关心民生,积极作为,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