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
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
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
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奇石倚靠在云端之间,自从被抛弃到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年?
苔藓因雨水而生,藤萝随风而动。
它们从不吃岸边的小草,因为在田埂上的耕种总是难以进行。
痛恨那些无法驾驭它们的牧童,因为伴随着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只有笛声在悠扬回荡。

去完善
释义
1. 嵯峨:高峻的样子;形容山石高耸。
2. 倚云间:靠在云端;表示极高处。
3. 抛掷于今:被丢弃到现在。
4. 苔藓作毛:苔藓生长覆盖。
5. 藤萝穿鼻:藤萝蔓延伸展,穿过石头间隙。
6. 不食溪边草:石头不依赖周边植物生存;表现出奇特的姿态。
7. 自古难耕:无法被用作耕地。
8. 恨杀牧童:对不能驱使这块石头感到遗憾。
9. 鞭不起:无法让石头移动。
10. 笛声斜挂:描述夕阳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赏析:
首联“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以石头的形态开篇,描绘了奇石屹立在云端之间的景象,以及它被遗弃至今的时间。这一联既展现了石头的奇特之处,又透露出作者对它的关注。
颔联“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进一步描述了石头的外观特征。苔藓在雨水的滋润下生长,藤萝则随风自由地穿过石头的鼻孔,这两句形象生动,展示了石头历经风雨洗礼后的状态。
颈联“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揭示了石头不依赖任何外界资源,独立存在的特点。尽管石头不能像植物那样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但它依然坚韧不屈,屹立不倒。
尾联“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中,牧童对石头的无奈情绪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跃然纸上。夕阳下的笛声悠扬,给全诗增添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是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唐伯虎)与友人祝枝山合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这个时期正是明成祖朱棣推行科举制度的鼎盛期,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科举功名作为人生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唐伯虎已经以博学多才而闻名江南,然而他的人生际遇却颇为坎坷。他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获得理想的功名,这使他对官场产生了厌恶之情。祝枝山也是一位才子,他与唐伯虎志趣相投,常常一起切磋文学技艺。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明朝中叶的繁荣昌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热衷于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和书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既是对艺术的探索,也是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