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见月
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
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如水洒满江面的小舟,夜色渐晴;稀疏的几只寒雁,偶尔发出几声哀鸣。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在寻觅那遥远的恋人所在的房间,可是由于难以入睡,连寄托相思的梦也无法编织成。

去完善
释义
《舟行见月》权德舆
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
注释:
1. 月入孤舟:月亮照在孤独的船只上。
2. 夜半晴:指在半夜时分,天气晴朗。
3. 寥寥:形容数量稀少。
4. 霜雁:秋天的雁子。
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注释:
1. 洞房:新房,多指新婚夫妇的居室。
2. 烛影:烛光摇曳的影子。
3. 欲寄相思:想要表达相思之情。
4. 梦不成:指梦境无法实现。

去完善
赏析
《舟行见月》: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江面的景象,传递了诗人孤独的思乡之情。前两句“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展现出一幅宁静的月夜画面,月光洒在江面上,一只小船载着诗人漂泊在水上。同时,远处传来几声秋雁的哀鸣,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孤独和忧郁的氛围。后两句“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渴望回到家乡,回到那熟悉的烛光之下,可是这个愿望在梦中都无法实现。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行见月》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德宗时期(780-805年)。在那个时候,权德舆担任尚书郎、谏议大夫等官职,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在唐德宗年间,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士人阶层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权德舆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情趣的影响,更加注重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和恬静。
在这首《舟行见月》中,权德舆以月亮作为主题,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他也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表达了对外界事物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