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十五首 其八

标题包含
偈颂十五首 其八
雨足歛烟云,山晴开锦绣。 良哉信心人,知有向上窍。 携家上崔嵬,法席为宏开。 五百阿罗汉,掷锡与浮杯。 赴供如云集,寿山增岌岌。 次男慧性开,念念皆迪吉。 径山不覆藏,言外要承当。 风云重际会,归去侍清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水洗净云雾,山峰沐浴在阳光下宛如锦绣。 真是个有信心的人,他知道如何向高处攀登。 带着全家人来到高山之上,佛法的大门已经敞开。 五百名罗汉齐聚一堂,用锡杖和浮杯庆祝。 前来供奉的人们络绎不绝,如同云彩聚集在山间。 次子智慧之门被打开,每一刻都在走向吉祥。 径山的风光不再掩藏,我们要学会承担言语之外的责任。 风云际会的日子里,我们终将回归那片宁静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1. "雨足敛烟云":雨足指雨水充足;敛表示收敛、聚集;烟云表示雾气。整句意为雨水充足的时节,云雾开始聚集。 2. "山晴开锦绣":锦绣表示华丽的景象;整句意为在晴朗的天气中,山间的景色就像锦绣一般华丽。 3. "良哉信心人":良哉表示赞美;信心人是指对佛法深信不疑的人。 4. "知有向上窍":向上窍是比喻觉悟的法门。 5. "携家上崔嵬":携家表示带着家人;崔嵬是高大的山。 6. "法席为宏开":法席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宏开是广泛开放的含义。 7. "五百阿罗汉":阿罗汉是佛教中对高僧的尊称,这里指的是五百个高僧。 8. "掷锡与浮杯":掷锡是僧人投掷锡杖的动作;浮杯是僧人的一种修炼方式。 9. "赴供如云集":赴供是指参加斋饭;如云集是形容人们纷纷前来参与。 10. "寿山增岌岌":寿山是比喻寺庙的山;岌岌是险峻的样子。 11. "次男慧性开":次男是指第二个儿子;慧性开是指智慧开启。 12. "念念皆迪吉":念念是心中所思所想;迪吉是顺利吉祥的意思。 13. "径山不覆藏":径山是寺庙名;覆藏是掩盖隐藏的意思。 14. "言外要承当":言外是指言语之外的意味;承当是承担接受的意思。 15. "风云重际会":风云是比喻高僧聚会;际会是指机缘凑巧的场合。 16. "归去侍清光":归去是回家;侍清光是陪伴着清净的光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释宝印的《偈颂十五首 其八》,主要是以山水景色的描绘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理解和感悟。首先,“雨足歛烟云,山晴开锦绣”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山川景色,用“锦绣”来形容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接着,诗人转向了对人类心灵的探讨,提出了“良哉信心人,知有向上窍”的观点。这是对信仰者的赞美,认为信仰者能够认识到精神的升华和超越,是值得尊敬的人。 随后,诗人描述了“携家上崔嵬,法席为宏开。五百阿罗汉,掷锡与浮杯”的场景。这表现了僧人们在家中聚集在一起进行佛法交流的情景,描绘出了一种庄重而又热闹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揭示了信仰的意义,指出“赴供如云集,寿山增岌岌。次男慧性开,念念皆迪吉”。这意味着信徒们通过献祭来表达对佛的敬意,并相信这样做会带来好的福报。同时,他也提到了家中的第二个儿子在信仰中开启了智慧,每一刻都在追求美好的境界。 最后,诗人以“径山不覆藏,言外要承当。风云重际会,归去侍清光”作结。这表达了诗人坚信真理无法被掩盖,应该勇于承担自己的信仰。而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还暗示了自己将会重回初心,追随光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十五首 其八》是南宋时期禅宗僧人释宝印的一首禅诗。释宝印,法号宝印,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宋初年,为江南地区的禅宗大师。 这首禅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中国佛教发展迅速,禅宗成为主流之一。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强调日常生活与修行相结合,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创作这首禅诗时,释宝印正生活在一个动荡而多元的时代。宋朝国力相对较弱,北方边疆屡遭侵略。然而,文人雅士崇尚哲学与艺术的探索,禅学在此时发展出诸多流派,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释宝印将禅理融入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之中,创作出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禅诗。 综上所述,《偈颂十五首 其八》是在南宋初期,一个社会动荡而又思想活跃的时期创作的。诗人释宝印以禅宗理念为基础,将自己的感悟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表达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观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