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晴酿霜雪不成
一晴初已涉秋残,晴到深冬兴未阑。
不雨临空聊尔湿,无霜元是盛哉寒。
出乘气末群阴乱,归抱精风万物安。
深省莫如坚坐是,还家毋更负蒲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朗的天气刚刚度过了秋天末尾的时光,一直持续到了冬天还未结束。
尽管没有下雨,但空气已经显得有些湿润;虽然没有下霜,但冬天的寒冷已然十分强烈。
出门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浓厚的阴气,而回家时怀抱的则是生机勃勃的寒风。
深刻的反省莫过于坚持静坐,回到家就不要再辜负蒲团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涉:经历。
2. 阑:将尽。
3. 聊尔:略微,稍微。
4. 无霜:指未下霜。
5. 元是:原是。
6. 群阴:各种阴暗的事物或现象。
7. 精风:精气之风。
8. 毋更:不要改变。
9. 蒲团:用蒲草编成的供跪拜、静坐等用的垫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晴朗的天气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想。首句“一晴初已涉秋残”,点明了这个冬日晴朗的天气是从秋天就开始的,给人一种时间推移的实感。接下来诗人用“晴到深冬兴未阑”表现了对这种晴朗天气的喜爱之情。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积极的基调。
“不雨临空聊尔湿,无霜元是盛哉寒。”在这里,诗人通过描述没有降雨和降霜的冬日,表达出自己对于寒冷的别样看法。他认为这样的寒冷才是真正的严寒,即使没有雨雪,也能让人感到深刻的寒意。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出乘气末群阴乱,归抱精风万物安。”这句诗表达了在外出的时候,虽然气氛阴沉,但在回到家中时,却能感受到平静的氛围。这里体现出诗人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内心的安定和从容的智慧。
最后,诗人以“深省莫如坚坐是,还家毋更负蒲团。”作为结尾,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坚定的信念、内心的反省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他主张在生活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不要忘记在家中的亲情陪伴。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晴酿霜雪不成》是南宋诗人曾丰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0年左右,也就是南宋孝宗时期。在这一年里,曾丰担任南康通判的职务,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审理诉讼案件等事务。
这一时期,南宋正处于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的时期,但在文学领域,诗歌创作仍然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强调炼字和用典,诗歌内容多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典故。曾丰作为一位地方官员,他的诗歌创作同样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
在《冬晴酿霜雪不成》这首诗中,曾丰描绘了冬季晴朗的天气,虽然天气寒冷,但并未形成霜雪,反映出大自然的奇妙变化。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一自然的景象,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地方官员,关注民生、关心自然的表现。
去完善